肝性脑病是什么样的病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病或各种门-体分流异常引发,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制包括基础肝病因素及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有神经精神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诊断依据肝病病史等及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生成与吸收、促进体内氨代谢、调节神经递质等,预防需积极治疗基础肝病、避免诱发因素及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护理等。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基础肝病因素
大部分肝性脑病由肝硬化引起,其他病因包括重症肝炎、爆发性肝衰竭、原发性肝癌、严重胆道感染等。在儿童中,肝性脑病可由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等遗传代谢性肝病引发。不同年龄、不同基础肝病的患者,其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有所差异。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对氨等毒性物质的代谢能力下降,同时门-体分流使肠道产生的毒性物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于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的患儿,由于体内特定酶的缺乏,导致氨的代谢障碍,血氨水平升高,进而引发肝性脑病。
2.诱发因素
消化道出血:大量血液进入肠道,经肠道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等有害物质,吸收入血后加重肝性脑病。对于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肝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肝功能较差,更易因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
感染:如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等,感染可导致组织分解增加,产氨增多,同时机体代谢率增高,加重肝脏负担,易诱发肝性脑病。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病风险。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性碱中毒,可促使NH?透过血脑屏障,增加脑对氨的敏感性。对于长期应用利尿剂的肝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并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高蛋白饮食:摄入过多蛋白质可产生过多的氨,加重肝脏解毒负担。对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避免因高蛋白饮食诱发肝性脑病。
二、临床表现
1.神经精神症状
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此期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情绪变化,容易与其他老年疾病的表现混淆。
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间、地点、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也很常见。此期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与年龄相关的行为改变。
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
2.神经系统体征: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儿童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扑翼样震颤较难引出,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评估。
三、诊断与辅助检查
1.诊断依据
主要依据肝病病史或门-体分流手术史,出现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可引出扑翼样震颤,血氨增高,脑电图异常等。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出现上述神经精神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肝性脑病。例如,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出现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等表现,要考虑肝性脑病的可能。
2.辅助检查
血氨: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血氨多正常。
脑电图:前驱期正常,昏迷前期到昏迷期可出现特征性异常,如节律变慢,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的θ波,昏迷时出现每秒1-3次的δ波。
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可用于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和研究。
心理智能测验:对于早期肝性脑病尤其是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常用数字连接试验、数字符号试验等。儿童患者可采用适合其年龄的简单心理智能测验来辅助诊断。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如限制蛋白质摄入,口服乳果糖、乳梨醇等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等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常用药物有L-鸟氨酸-L-门冬氨酸等。
调节神经递质:如使用GABA/BZ复合受体拮抗剂等。
2.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肝病,避免上述诱发因素。对于有肝性脑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如肝硬化患者,要定期监测血氨、进行心理智能测验等,早期发现并干预。对于儿童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等遗传代谢性肝病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循饮食等方面的管理,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同时,对于老年肝病患者,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的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