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轻微撕脱性骨折
轻微撕脱性骨折是因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致骨突起部位撕脱,常见于运动损伤和外力作用,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固定制动、康复训练)和手术,预后一般较好,不及时治疗或康复不当可致并发症,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预后各有特点。
一、定义
轻微撕脱性骨折是骨折的一种类型,通常是由于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导致其附着的骨的突起部位被撕脱下来而引起的骨折。这种骨折的骨折块一般比较小,骨折断端移位不明显。例如,在剧烈运动时,像足球运动员急停变向时,小腿肌肉突然收缩可能导致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这类骨折相对来说损伤程度较轻。
二、常见病因
1.运动损伤:
年轻人:年轻人参与剧烈运动时易发生,如篮球运动中起跳、急落等动作,肩部的冈上肌肌腱牵拉可能导致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在田径运动的短跑起跑阶段,腿部肌肉强力收缩也可能引发小腿胫骨或腓骨的撕脱性骨折。这是因为年轻人运动强度大,肌肉力量相对较强,突然的肌肉收缩应力集中易造成骨的撕脱。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生长板周围结构相对薄弱,在一些相对较剧烈的运动中,如跳绳、体操等,也可能出现骨骺部位的撕脱性骨折,因为儿童青少年的骨骺尚未完全闭合,肌肉附着点相对脆弱。
2.外力作用:
低能量外伤:日常生活中,如滑倒时手部撑地,力量传导至手部相关骨骼,可能导致手部小骨的撕脱性骨折;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轻微的扭转、牵拉等外力也可能引发撕脱性骨折,如髋关节周围的撕脱性骨折,由于骨质疏松,骨的强度下降,较小的外力就可能导致肌肉附着处的骨撕脱。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疼痛,活动或按压时疼痛加剧。比如胫骨结节撕脱性骨折,患者在膝关节屈伸活动时会感到膝关节前方疼痛。
肿胀:受伤部位周围可能出现肿胀,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一般轻微撕脱性骨折肿胀相对较轻,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液渗出导致的肿胀表现。
压痛:在骨折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能感觉到疼痛点。
2.功能障碍:受伤部位的关节活动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因为疼痛和骨折的存在限制了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足部的撕脱性骨折会影响行走功能,患者行走时会感到疼痛不适,不敢正常负重。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对受伤部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局部的肿胀、压痛情况,检查关节的活动度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撕脱性骨折的可能。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撕脱性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平片可以看到较小的骨折块以及骨折的大致移位情况。例如,对于手部的撕脱性骨折,X线能清晰显示手部小骨是否有撕脱的骨折块。
CT检查:当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行CT检查。尤其是对于一些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撕脱性骨折,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块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比如肩关节周围的撕脱性骨折,CT检查可以更精准地判断骨折情况。
MRI检查:对于一些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肌肉、韧带损伤)的撕脱性骨折,MRI检查有助于同时评估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它可以显示肌肉、韧带是否有撕裂等损伤。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固定制动:对于移位不明显的轻微撕脱性骨折,通常采用外固定的方法,如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通过固定可以使受伤部位保持相对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时间一般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而定,通常需要3-6周左右。例如,下肢的撕脱性骨折采用石膏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既要保证骨折部位稳定,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尤其是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比如上肢撕脱性骨折固定时,要进行手部的握拳、屈伸等活动训练;下肢骨折固定时,可以进行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训练。康复训练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2.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如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将撕脱的骨折块复位并固定,常用的固定方法有克氏针固定、螺钉固定等。手术治疗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来恢复关节功能。
六、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轻微撕脱性骨折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和肢体活动能力。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康复不当,可能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固定期间康复训练不规范可能导致关节僵硬,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在儿童青少年中,由于骨骺的存在,需要特别关注骨折对骨骺生长的影响,及时规范治疗有助于减少对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愈合相对较慢,预后恢复可能相对年轻人稍慢,但通过规范治疗和康复也大多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