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是什么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发病机制有氨中毒等学说;病因包括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相关手术及诱因;临床表现分0-4期;诊断依据严重肝病等及相关检查;治疗需去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生成吸收、促进氨代谢等;预防要积极治原发肝病、避免诱因等。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
一、发病机制
目前主要有几种学说,其中氨中毒学说较为重要。正常情况下,氨的生成和清除保持动态平衡。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脏对氨的解毒作用明显减弱;门-体分流存在时,肠道的氨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升高。血氨增高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等,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另外,γ-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复合体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等也从不同角度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二、病因
1.肝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约70%的肝性脑病由肝硬化引起,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在我国,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进而引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
2.重症肝炎、爆发性肝衰竭等肝脏疾病:急性肝功能衰竭时,肝脏的解毒功能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肝性脑病。
3.门静脉-体循环分流手术:如门-腔静脉分流术等,使得肠道产生的有毒物质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增加了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
4.其他:某些诱因可诱发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感染、便秘、应用镇静催眠药等。例如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氨等含氮物质,从而诱发肝性脑病;感染时,机体代谢增加,耗氧量增多,肝脏的解毒负担加重,同时细菌毒素等也会加重肝脏损害和脑功能紊乱。
三、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肝性脑病分为0-4期。
0期(潜伏期):又称轻微肝性脑病,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仅在进行心理智能测试、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时可发现异常,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一般不受影响,但对于从事需要高度注意力和精细操作工作的人群(如驾驶员等),可能会因轻微的认知功能改变而存在潜在风险,需特别注意避免危险操作。
1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轻度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昼夜颠倒)等,可有扑翼样震颤(嘱患者两臂平伸,手指分开时,出现手向外侧偏斜,手掌抖动),此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若出现性格和行为的轻微异常需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
2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辨别能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分辨不清,可出现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等,有明显的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此期患者的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的认知功能衰退基础,更易加重病情,需加强护理。
3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被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
4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等。
四、诊断
主要依据有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以及有肝性脑病的诱因,结合血氨升高、脑电图异常等可做出诊断。其中血氨测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非所有患者血氨都升高;脑电图检查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意义,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的θ波或每秒1-3次的δ波等。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去除诱因:如积极控制上消化道出血、防治感染、避免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等。
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可采取清洁肠道(如乳果糖灌肠等)、口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限制蛋白质摄入等措施。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常用药物有L-鸟氨酸-L-门冬氨酸等,可促进氨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
调节神经递质:如使用氟马西尼等药物拮抗苯二氮?类受体,但需注意其使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预防: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肝病,避免上述诱因的发生。例如定期监测肝功能、合理饮食、避免滥用药物等。对于肝硬化患者,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有消化道出血风险的患者,要采取措施预防出血等。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儿童(虽儿童肝性脑病相对少见,但如有相关基础肝病也需重视)等,要更加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