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吐血是怎么回事啊
肝病吐血常见原因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致曲张静脉破裂)、胃黏膜病变(肝功能异常致胃黏膜病变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肝病致凝血因子合成少、脾亢致血小板破坏多);临床表现有吐血伴贫血、休克表现等,相关检查有胃镜、肝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紧急处理是让患者平卧、头偏侧等,后续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及止血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生活方式的肝病患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肝病吐血需及时准确诊治并采取个体化处理措施。
一、肝病吐血的常见原因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是导致肝病吐血较为常见的病因,在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会使食管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静脉迂曲、扩张形成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如粗糙食物、剧烈呕吐等)时,就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引起吐血症状,出血量往往较大,颜色多为鲜红色。研究表明,约50%-70%的肝硬化患者会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破裂出血情况。
2.胃黏膜病变:肝病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这会影响凝血功能,同时肝脏对某些有害代谢产物的解毒功能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胃黏膜出现病变。比如应激性溃疡,在肝病患者发生感染、大出血等严重应激状态时,胃黏膜会发生急性糜烂、溃疡,引起出血,表现为吐血,出血量可多可少,颜色可为暗红色或咖啡色。
3.凝血功能障碍: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病患者肝功能受损,会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同时可能伴有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破坏增多,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当体内凝血机制出现问题时,容易发生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进而出现吐血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出血往往可能是慢性、少量的,但也可能因凝血功能极度异常而出现急性大出血。
二、肝病吐血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除了吐血症状外,患者可能还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贫血表现,因为失血会导致血容量减少。如果出血量较大,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对于有肝病基础的患者,如既往有肝硬化病史等,出现吐血更应高度警惕。
2.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胃黏膜病变的重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底及胃黏膜的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
肝功能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评估肝病的严重程度,因为肝功能异常与肝病导致吐血的机制密切相关。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能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判断出血原因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肝病吐血的紧急处理与后续治疗原则
1.紧急处理:一旦发生肝病吐血,应立即让患者保持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同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在急救人员到达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2.后续治疗
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治疗(如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来止血,同时针对肝硬化进行综合治疗,包括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如果是胃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需要进行相应的护胃治疗等针对胃黏膜病变的处理。
止血治疗:根据出血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等,它可以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四、不同人群肝病吐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肝病患者:儿童肝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吐血情况,往往病情进展较快。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对失血的耐受能力差。在处理上更要迅速,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等各方面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同时要积极查找肝病的病因,如是否有先天性肝病等情况。
2.老年肝病患者:老年肝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处理肝病吐血时,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可能较差,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加重心肺负担。同时,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在止血等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其整体身体状况。
3.女性肝病患者:女性肝病患者在处理吐血时,要考虑到月经等生理因素对血容量和全身状况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其激素水平等对肝病病情的可能影响,同时在用药等方面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4.有特殊生活方式的肝病患者:对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病的患者,在吐血后需要严格戒酒,因为继续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不利于病情恢复。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患者,如经常食用粗糙食物等,需要纠正其饮食习惯,避免再次刺激消化道引起出血。
总之,肝病吐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个体化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