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怎么治好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利尿剂治疗(常用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注意监测电解质)、腹腔穿刺放腹水(根据情况放腹水及注意事项)、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输注白蛋白)、针对病因治疗(乙肝病毒引起的抗病毒,酒精性肝硬化的戒酒)及其他治疗方法(难治性腹水的TIPS,需评估风险)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是基础。对于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每日钠摄入量应限制在2000mg以内(相当于氯化钠5g),进水量限制在1000ml左右,如有低钠血症则应限制在500ml以内。这是因为过多的钠和水摄入会加重腹水的潴留,而通过限制钠水摄入可以减少体内液体的蓄积,减轻腹水症状。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以维持机体的营养需求,蛋白质可选用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等,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1-1.5g/kg体重,因为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蛋白质合成障碍和丢失增加,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减轻腹水有帮助。
2.休息: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降低肝脏的代谢负担,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对于腹水的缓解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建议患者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晚上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白天可适当安排短时间的午休。
二、利尿剂治疗
1.常用药物:
螺内酯和呋塞米是常用的利尿剂组合。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使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并且能够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促进尿液排出,从而减少腹水。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情况,因为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会导致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尤其是呋塞米容易引起低钾,所以可能需要同时补充钾盐,如口服氯化钾等,但具体补充需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腹腔穿刺放腹水
1.适用情况:
对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症状,如呼吸困难、腹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考虑腹腔穿刺放腹水。一般每次放腹水的量不宜过多过快,首次放腹水不超过1000-2000ml,大量放腹水时(如超过4000-6000ml)可能需要同时补充白蛋白,以防止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并发症。因为大量放腹水会导致腹腔内压力骤降,影响血液循环,而补充白蛋白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注意事项:
放腹水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等,同时要注意穿刺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放腹水过程中更要谨慎操作,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避免出现低血压等严重情况。
四、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1.输注白蛋白:
对于低蛋白血症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可定期输注白蛋白。因为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是腹水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输注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的回吸收。一般每周可输注白蛋白2-3次,每次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患者白蛋白水平极低,可能需要适当增加输注剂量。对于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在输注白蛋白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过多的白蛋白输入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五、针对病因治疗
1.抗病毒治疗:
如果肝硬化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可以延缓肝硬化的进展,从而减少腹水的复发等情况。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甚至终身进行,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和剂量等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戒酒:
如果是酒精性肝硬化导致的腹水,患者必须严格戒酒。长期饮酒会持续损伤肝脏,加重肝硬化的程度,戒酒可以减轻肝脏的进一步损害,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和腹水的控制。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戒酒可能需要家人的监督和支持,同时在戒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戒断症状,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处理,但为了肝脏的健康和腹水的治疗,必须坚定戒酒。
六、其他治疗方法
1.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对于难治性腹水患者,可考虑TIPS。该方法是通过介入的手段在肝内建立门静脉与肝静脉之间的分流通道,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腹水的生成。但该方法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肝性脑病等,在选择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基础疾病可能较多,进行TIPS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权衡利弊,术前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肝功能、心肺功能等,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等,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