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脱拐步骤
髌骨骨折脱拐需先评估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包括影像学检查、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初期通过助行器、单拐过渡;正式脱拐时先短距离行走尝试再逐步增加活动量;脱拐后要长期随访,注意避免过度负重和持续康复训练,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关事项。
一、逐步评估与准备
1.骨折愈合评估:髌骨骨折后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明确骨折愈合情况,一般骨折后3-6个月左右骨折端初步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此时可开始考虑脱拐相关步骤。若骨折愈合不佳,如存在骨折线模糊不清、骨痂生长不充分等情况,则需继续制动,不能贸然脱拐。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严格依据影像学结果谨慎评估;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不能忽视影像学评估。
2.肢体功能评估
关节活动度:髌骨骨折后膝关节活动度会受到影响,脱拐前需保证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一般要求膝关节屈曲能达到120°-130°以上,伸直基本无明显受限。通过主动和被动屈伸膝关节来评估活动度,若活动度不足,需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如利用CPM机辅助进行渐进性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对于有长期卧床史的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可能更慢,需要增加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肌肉力量: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需恢复到一定程度,一般要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力量能达到正常的50%以上,且能进行一定的抗阻收缩。可通过直腿抬高试验等方法评估肌肉力量,若肌肉力量不足,会影响下肢的稳定性,脱拐后容易再次受伤。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肌肉力量恢复相对困难,需要制定更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来增强肌肉力量。
二、初期脱拐准备阶段
1.辅助工具过渡
使用助行器:在开始尝试脱拐前,先使用助行器进行行走训练。助行器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撑,帮助患者分担部分体重,增强行走时的稳定性。开始时每次行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逐渐增加行走时间和距离,同时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双眼平视前方,脚步要平稳。对于平衡功能较差的患者,如患有帕金森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助行器时需要有人在旁协助,防止摔倒。
单拐过渡:当患者使用助行器行走比较稳定后,可尝试使用单拐。一般选择与健侧肢体相对应的拐杖,如左侧髌骨骨折,可使用右侧单拐。使用单拐时要注意正确的持拐方法,将拐杖放在患肢对侧,手臂自然下垂握住拐杖把手,行走时先移动拐杖,再移动患肢,然后移动健肢。单拐使用初期行走距离也不宜过长,需要逐渐适应单拐辅助下的步态,一般每次行走10-15分钟,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或平衡问题。
三、正式脱拐阶段
1.短距离行走尝试
选择平坦、安全的环境开始短距离行走,一般从50-100米开始。行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肢的感觉、疼痛情况以及行走的稳定性。如果在行走过程中出现患肢疼痛明显加重、膝关节不稳定(如打软腿现象)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行走,返回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感觉异常,更要密切关注患肢感觉,防止因未察觉异常而造成进一步损伤。
记录行走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包括行走时间、距离、主观感觉等,以便后续调整脱拐进度。如果短距离行走无明显不适,可逐渐增加行走距离。
2.逐步增加活动量
随着短距离行走适应良好,可逐步增加行走的坡度、速度和活动的复杂性。例如从平地行走过渡到在小坡度的坡道上行走,从缓慢行走过渡到正常速度行走,从简单环境(如室内)过渡到稍复杂环境(如室外有少量障碍物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继续监测膝关节的功能状态和身体的耐受情况。对于运动员等对行走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在增加活动量时要更加谨慎,确保脱拐后能满足其运动需求而不影响康复。
四、长期随访与注意事项
1.长期随访
脱拐后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每1-3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和肢体功能评估,以监测骨折愈合的进一步情况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如果发现膝关节出现异常,如肿胀、疼痛复发等,应及时就医。对于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2.日常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负重:脱拐后短期内仍要注意避免患肢过度负重,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可根据康复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一般在脱拐后3-6个月逐渐恢复到正常负重水平。对于肥胖患者,需要控制体重,减轻患肢的负重压力,有利于膝关节的长期健康。
持续康复训练:即使脱拐后,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康复训练仍需继续,如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直腿抬高、静蹲等训练,以及腘绳肌的拉伸训练等,以维持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预防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年轻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可相对大一些,而老年患者则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