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分为无移位、外展型、内收型及粉碎型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不同,无移位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肢;外展型骨折可手法复位外固定或牵引治疗;内收型骨折可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治疗;粉碎型骨折有保守和手术治疗。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特殊人群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需注意外固定松紧和康复锻炼指导等,老年需防骨质疏松及兼顾基础疾病等。
一、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分类
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分为无移位骨折、外展型骨折、内收型骨折及粉碎型骨折等。无移位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上传引起骨折,骨折端无明显移位;外展型骨折通常是患肢处于外展位时跌倒,手掌着地,暴力沿上肢向肩部传导,致使外科颈骨折,骨折近段内收,远段外展,形成向前、向内成角畸形;内收型骨折受伤时上肢处于内收位,暴力传达引起骨折,骨折近段外展,远段内收,向外成角;粉碎型骨折多为高能暴力所致,骨折块碎裂成3块及以上。不同类型的骨折在处理方式上会有一定差异,需根据具体分类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一)无移位骨折
一般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4周即可开始功能锻炼。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生长潜力大,恢复能力相对较强,悬吊时间可适当根据恢复情况调整,但要注意避免悬吊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相对疏松,恢复相对缓慢,在悬吊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感觉情况,同时可适当补充钙剂等促进骨质恢复。
(二)外展型骨折
1.手法复位外固定:通过手法将骨折端复位,然后用超肩关节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时要注意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于年轻患者,复位要求相对较高,尽量恢复到解剖复位;而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以功能复位为主。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对位情况,一般固定时间为6-8周。
2.牵引治疗:对于一些复位困难或不稳定的外展型骨折,可采用尺骨鹰嘴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2-5kg,通过牵引纠正骨折端的重叠、成角畸形,待骨折端基本稳定后再改为夹板或石膏固定。
(三)内收型骨折
1.手法复位外固定:同样需要进行手法复位,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如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复位原则与外展型骨折类似,但方向相反,要纠正内收、向外成角的畸形。
2.手术治疗:如果骨折粉碎严重、移位明显且手法复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等。手术治疗能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钢板松动等,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四)粉碎型骨折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粉碎型骨折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牵引复位后石膏固定,但保守治疗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畸形愈合、不愈合等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
2.手术治疗:对于年轻、全身情况良好的粉碎型骨折患者,多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等。手术可以更好地恢复骨折的稳定性和解剖结构,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康复锻炼
1.早期(1-2周):主要进行手指屈伸活动、握拳练习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轻柔的手指活动;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相对较弱,活动要适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2.中期(3-6周):可增加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活动,但幅度要逐渐增加,避免暴力活动。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辅助的肩关节活动。例如,患者可以用健侧手辅助患侧手进行肩关节的外展等动作。
3.后期(6周以后):加强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如爬墙运动、肩关节回旋运动等,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对于儿童患者,随着生长发育,康复锻炼的强度可以逐渐增加;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进行康复锻炼,以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肱骨外科颈骨折后,由于其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愈合能力较强,但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外固定的松紧度,过紧可能影响肢体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同时,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因锻炼不当影响骨骼正常发育。另外,儿童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等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时,要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治疗后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骨折过程中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以利于骨折的恢复和整体健康。此外,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还需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可指导患者定期翻身、深呼吸、咳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