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雀斑
雀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多在儿童期起病,青春期明显,好发于曝光部位。其发病与遗传和日晒相关,临床依典型表现诊断,需与咖啡斑、黄褐斑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做好防晒等,药物治疗可外用脱色剂,物理治疗有激光、冷冻等。特殊人群中,儿童以防晒为主,孕期不建议治疗,老年人治疗需关注健康状况及皮肤反应。
一、雀斑的定义
雀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多在儿童期(56岁左右)开始出现,随着年龄增长数目可能增多,到青春期最为明显,之后可能趋于稳定。
二、雀斑的临床表现
1.部位:雀斑好发于曝光部位,以面部最为常见,特别是鼻部和两颊,也可累及颈部、肩部及上肢等暴露部位,非暴露部位通常不会出现。
2.形态:典型的雀斑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点,边界清晰,互不融合。颜色从浅褐色至深褐色不等,色泽常较均匀,深浅与日晒有一定关系,夏季经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颜色变淡、数目减少。
三、雀斑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雀斑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父母一方有雀斑,子女发生雀斑的概率约为50%;若父母双方都有雀斑,子女发病概率可高达75%。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对雀斑的易感性,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个体,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就容易出现雀斑。
2.日晒:日光中的紫外线是雀斑形成和加重的重要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功能活化,产生更多的黑素颗粒,进而导致雀斑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因此,经常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未做好防晒措施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雀斑或使雀斑加重。
四、雀斑的诊断
1.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出现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结合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起病)、家族史等特点,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2.鉴别诊断
咖啡斑:咖啡斑通常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颜色较雀斑深,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形状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可单发或多发,一般不随季节变化而改变,且不会因日晒而明显加重。
黄褐斑:黄褐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妊娠期、口服避孕药者及有肝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鼻、前额、颏部为主,表现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患者的黄褐斑在日晒后可加重,但与雀斑相比,黄褐斑面积较大,颜色较均匀,且无明显的点状分布特点。
五、雀斑的治疗
1.一般治疗:做好防晒是预防和治疗雀斑的重要措施。日常应避免日光暴晒,外出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等物理防晒方法,同时涂抹防晒霜,选择防晒指数(SPF)合适的产品,一般日常活动选择SPF3050的防晒霜即可,长时间户外活动则需选择更高防晒指数的产品。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等,有助于维持皮肤健康。
2.药物治疗:可使用外用脱色剂,如氢醌霜等,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素合成,从而减轻雀斑颜色。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局部刺激、过敏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雀斑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如Q开关激光(包括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等)、强脉冲光等。激光可选择性地破坏黑素颗粒,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一般经过数次治疗后,雀斑可明显减轻或消失,但治疗后需严格防晒,否则有复发可能。
冷冻治疗:利用低温使雀斑处的组织细胞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但冷冻治疗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水疱、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且对于较深的雀斑可能治疗效果欠佳,还可能遗留瘢痕,目前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雀斑多在56岁开始出现,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在治疗方面需更加谨慎。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进行药物或物理治疗,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主要以做好防晒为主,家长应为孩子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儿童专用防晒霜,并尽量避免孩子在紫外线强烈时段外出。若雀斑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可等孩子年龄稍大,皮肤相对成熟后,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原有雀斑加重,但此时不建议使用药物或进行物理治疗,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应重点做好防晒,选择成分安全的物理防晒霜,并可通过戴帽子、打伞等物理防晒方式减少紫外线照射。待分娩后,根据雀斑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新陈代谢减缓,皮肤修复能力下降。若患有雀斑且考虑治疗,在选择物理治疗时,需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皮肤愈合。治疗后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同时,防晒对于老年人同样重要,良好的防晒措施有助于减缓皮肤衰老及雀斑进一步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