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耳乳突炎
中耳乳突炎包括急性和慢性,病因有感染、机体抵抗力及咽鼓管功能障碍等,病理上急性早期黏膜充血水肿后充满渗出物,慢性有黏膜增厚等,临床表现急性有全身及局部症状,慢性有耳部症状等,诊断靠耳部检查和影像学,治疗急性抗感染、局部治疗或手术,慢性控制感染或手术,儿童和老年人患该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中耳乳突炎的定义
中耳乳突炎是中耳乳突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急性中耳乳突炎和慢性中耳乳突炎。中耳是位于颞骨内的含气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气房,乳突是颞骨的一部分,与中耳鼓窦相连。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进而蔓延至乳突气房引发炎症。例如,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且直,更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经咽鼓管途径导致中耳乳突炎。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因之一,如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可降低中耳局部的抵抗力,从而继发细菌感染。
2.机体抵抗力因素
儿童由于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相比成年人更容易患中耳乳突炎。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也可能成为中耳乳突炎的易感人群。
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增加中耳乳突炎的发病风险。
3.咽鼓管功能障碍:各种原因导致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受阻,如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瘤等,会使中耳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波及乳突气房。
三、病理表现
1.急性中耳乳突炎
早期乳突气房黏膜充血水肿,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随后乳突气房内的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气房内充满炎性渗出物。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可向周围扩展,可能引起骨膜下脓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2.慢性中耳乳突炎
乳突气房黏膜增厚,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乳突气房可能发生粘连、闭锁等改变,鼓室黏膜也会出现相应的慢性炎症表现,如黏膜充血、增厚、肉芽组织形成等。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中耳乳突炎
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可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表现,体温可高达39℃-40℃。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或无明显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患侧耳部疼痛明显,可呈搏动性跳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头部。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伴有听力下降、耳鸣,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乳突部皮肤可有轻度肿胀、压痛。
2.慢性中耳乳突炎
耳部症状:间歇性或持续性耳流脓,脓液可为黏液性、黏脓性或脓性,一般量多少不等。可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听力下降的程度因人而异,与中耳病变的程度有关。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若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全身及局部急性炎症表现。
五、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急性中耳乳突炎时,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穿孔处有脓性分泌物搏动性溢出。慢性中耳乳突炎时,鼓膜多有穿孔,穿孔边缘可充血、增厚,鼓室内或鼓窦区内可见脓性分泌物或肉芽组织。
乳突部检查:急性中耳乳突炎时,乳突部皮肤可有红肿,乳突区有压痛。慢性中耳乳突炎时,乳突部一般无明显红肿,但可能触及乳突骨质有增厚等改变。
2.影像学检查
乳突X线片:可显示乳突气房模糊,房隔模糊或消失,气房内可见液平面等改变,但对于早期病变显示可能不够敏感。
CT检查:是诊断中耳乳突炎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的细微结构,能发现早期病变,明确乳突气房的炎症情况、有无骨质破坏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六、治疗原则
1.急性中耳乳突炎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一般需要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局部治疗:如果鼓膜穿孔,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滴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手术治疗:如果经药物治疗无效,乳突气房出现融合、坏死等情况,可考虑行乳突切开术,以引流脓液,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慢性中耳乳突炎
控制感染:有耳流脓时,可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滴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果感染控制不佳,可考虑口服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中耳有肉芽或息肉形成、听骨链破坏等情况,可考虑行中耳乳突手术,如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等,以清除病变组织,改善听力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中耳乳突炎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耳部症状等变化。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种类,且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加重感染。
2.老年人
老年人患中耳乳突炎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