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腺样体肥大咋回事
腺样体肥大是鼻咽部腺样体因炎症等反复刺激病理性增生肥大,常见病因有炎症反复刺激(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及鼻咽部其他病变,局部有耳部、鼻部、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全身有慢性中毒及反射性神经症状,可通过鼻咽镜、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药物、鼻腔冲洗)和手术(有指征时,多内镜下切除),儿童需家长关注症状及时就医,加强锻炼、避免过敏原等。
一、腺样体肥大的定义
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后壁交界处,属于淋巴组织,孩子出生后腺样体就开始逐渐增生,在6-7岁时达到最大程度,之后逐渐退化,若因炎症等反复刺激导致腺样体病理性增生肥大,就称为腺样体肥大。
二、腺样体肥大的常见病因
1.炎症反复刺激
上呼吸道感染:儿童时期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如反复发生的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炎症会不断刺激腺样体,使其发生病理性增生。例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鼻炎,炎症蔓延至鼻咽部,长期刺激腺样体,导致其充血、水肿进而肥大。一般来说,3-5岁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从而增加腺样体肥大的发生风险。
过敏反应:如果孩子属于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后引发过敏反应,也会波及腺样体。例如,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黏膜出现过敏症状,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长期刺激腺样体,使其增生肥大。过敏体质的孩子在花粉季节或接触尘螨较多的环境中,腺样体肥大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鼻咽部其他病变:如鼻咽部的肿瘤等病变,也可能影响腺样体的正常状态,导致其肥大,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三、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耳部症状:腺样体肥大可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例如,孩子可能会对别人的呼唤反应迟钝,或者在学校里听课效果变差等情况。由于儿童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腺样体肥大更容易影响到咽鼓管,所以耳部症状在儿童腺样体肥大患者中较为常见。
鼻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说话时带有闭塞性鼻音。孩子可能会经常用口呼吸,长期口呼吸还可能影响面部发育,出现腺样体面容,表现为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等。
咽喉及下呼吸道症状:分泌物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引起咳嗽,还可并发气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孩子可能会经常咳嗽,且咳嗽症状较为顽固,不易缓解。
2.全身症状:主要为慢性中毒及反射性神经症状。孩子可能会出现厌食、呕吐、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夜惊、磨牙、遗尿等表现。长期腺样体肥大导致孩子睡眠时呼吸不畅,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神经精神状态。
四、腺样体肥大的诊断方法
1.鼻咽镜检查:通过鼻咽镜可以直接观察腺样体的大小、形态以及堵塞后鼻孔的程度等情况。例如,在鼻咽镜下可以清晰看到腺样体是否占据了较多的鼻咽部空间,对后鼻孔的堵塞情况如何。
2.影像学检查
X线鼻咽侧位片:可以测量腺样体的大小,通过测量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的比值来判断是否肥大。一般认为,腺样体厚度与鼻咽腔宽度之比大于0.6时,提示腺样体肥大。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腺样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腺样体肥大以及排除其他鼻咽部病变有重要价值。例如,CT检查可以明确腺样体是否向周围组织侵犯等情况。
五、腺样体肥大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且症状较轻的孩子,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如果是由过敏因素引起的,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果是炎症引起的,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鼻塞等症状。但药物治疗一般只是缓解症状,很难使腺样体缩小至正常状态。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黏膜炎症,对于缓解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鼻塞等症状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够配合鼻腔冲洗的孩子,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鼻腔冲洗。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如果腺样体肥大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鼻塞、听力下降等症状,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已经出现腺样体面容等并发症时,应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当腺样体堵塞后鼻孔超过2/3以上,且有明显临床症状时,就可以考虑手术。
手术方式:目前多采用腺样体切除术,可通过鼻内镜下切除腺样体,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手术一般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要注意鼻腔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腺样体肥大对其影响较大。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呼吸、睡眠等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有鼻塞、张口呼吸、睡眠打鼾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避免孩子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降低过敏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如果孩子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了解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术后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促进孩子尽快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