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增生型、眼型等临床表现,发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微生物、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有关,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诊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女性要考虑特殊生理时期,男性鼻赘期常见需注意剃须习惯,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儿童罕见需谨慎选治疗方案。
一、玫瑰痤疮的定义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以持久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二、玫瑰痤疮的临床表现
1.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主要表现为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颏等部位出现持久性红斑,伴或不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日晒、受热、精神紧张等因素可使红斑加重。
2.丘疹脓疱型: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散在或成簇的丘疹、脓疱,类似痤疮的表现,但炎症更明显,可伴有局部的灼热、刺痛感。
3.肥大增生型:多见于鼻赘期,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由于局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导致鼻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
4.眼型:可累及眼部,出现眼干、眼痒、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症状,检查可见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病变。
三、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玫瑰痤疮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玫瑰痤疮的发生相关。例如,编码丝聚蛋白的基因(FLG)突变可能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风险,而皮肤屏障功能异常被认为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基础之一。
2.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面部的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失调,导致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例如,皮肤中的感觉神经纤维释放神经肽等物质,可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以及炎症细胞的浸润。
3.微生物因素: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玫瑰痤疮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毛囊蠕形螨可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内,其代谢产物及排泄物可引起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此外,痤疮丙酸杆菌等细菌的感染也可能参与了玫瑰痤疮的炎症过程。
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的屏障功能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等。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时,外界的刺激物(如紫外线、化学物质等)更容易进入皮肤,引发炎症反应,同时也影响了皮肤对微生物的防御能力,进一步加重玫瑰痤疮的病情。
四、玫瑰痤疮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部位、时间、发展过程,是否有诱因(如日晒、辛辣食物、饮酒、热饮、情绪激动等),既往的治疗情况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面中部的皮肤表现,观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的分布和特征,同时注意眼部的情况。
3.鉴别诊断:需要与痤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酒渣鼻样结核疹等疾病相鉴别。例如,痤疮好发于青少年,皮疹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分布多为颜面部散在分布,与玫瑰痤疮的面中部持久性红斑等表现不同;脂溢性皮炎常伴有油腻性鳞屑,皮疹分布更广泛,除了面中部外,还可累及头皮、胸背部等部位。
五、玫瑰痤疮的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避免诱因:嘱患者避免暴晒、过冷过热刺激,避免食用辛辣食物、饮酒、喝热饮等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注意皮肤的保湿和防晒。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护肤品,防晒可选用物理防晒霜或戴帽子、口罩等硬防晒措施。
2.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对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可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吡美莫司乳膏等,具有抗炎作用;对于丘疹脓疱型,可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甲硝唑凝胶等,过氧苯甲酰可缓慢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甲硝唑凝胶则对毛囊蠕形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系统药物: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有抗炎杀菌的作用;对于红斑明显的患者,可口服羟氯喹,有抗炎、抗紫外线损伤等作用。
六、不同人群玫瑰痤疮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女性患者:玫瑰痤疮在女性中的发病可能与月经周期、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哺乳期等,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影响,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例如,妊娠期一般不建议口服系统药物治疗玫瑰痤疮,可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和一般治疗。
2.男性患者:男性玫瑰痤疮患者中鼻赘期相对更常见。在治疗时,要关注男性患者的剃须习惯等可能影响皮肤的因素,建议使用温和的剃须产品,避免对鼻部皮肤的过度刺激。
3.老年患者:老年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常服用降压药、降糖药等,使用某些治疗玫瑰痤疮的药物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
4.儿童患者:儿童玫瑰痤疮较为罕见,若发生,需格外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的一般治疗,如皮肤护理等,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