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有红细胞但肉眼不可见需通过检查发现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结石、肿瘤、感染,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有尿液、影像学及其他检查,处理需针对不同因素,生理性的休息或避开生理期,病理性的针对具体疾病治疗,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遵医嘱并关注特殊人群。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尿常规等检查手段发现的一种现象。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尿常规检查时隐血呈阴性。
二、尿潜血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尿潜血。例如长跑、举重等运动,由于身体受到较大的应激,肾脏等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少量红细胞从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一般不伴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多见于平时缺乏运动突然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此时进行尿潜血检查时,需要注意避开生理期,以避免假阳性结果。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的滤过膜受到损伤,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容易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而中老年人可能因慢性肾炎逐渐进展而来。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红细胞渗出,引起尿潜血。患者常伴有肾绞痛、排尿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患泌尿系统结石,男性相对更常见于某些类型的结石。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的组织容易坏死、破溃,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可能增加,男性患膀胱癌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等情况。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细菌感染引起尿路黏膜充血、水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身体容易出血,尿液中也可能出现红细胞。这类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不同血液系统疾病有其各自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例如白血病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器官,累及泌尿系统时可导致尿潜血。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患者往往还伴有多系统受损的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
三、尿潜血的检查与诊断
(一)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尿潜血的重要方法,可明确尿潜血的阳性程度等情况。进一步还可能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若为变形红细胞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若为均一形态红细胞为主,多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疾病。
(二)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超声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可帮助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会进行CT、MRI等检查,以更清晰地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三)其他检查
如对于怀疑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尿潜血,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尿潜血的处理与注意事项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
对于因剧烈运动引起的尿潜血,一般休息后可自行恢复,平时应注意适度运动,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对于女性生理期导致的尿潜血,应在月经干净后再进行尿潜血复查。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尿潜血
如果是泌尿系统疾病导致的尿潜血,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例如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采取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则多需要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尿潜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行相应的抗血小板、化疗等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在整个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遵医嘱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定期复查尿潜血等指标,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在处理尿潜血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和不适当的药物使用;老年人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综合评估治疗方案;孕妇则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