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结直肠息肉是什么病
多发性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黏膜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赘生物,分多种类型,腺瘤性息肉与癌前病变相关;发病与遗传、饮食、炎症、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有关;有便血、肠道刺激、肠梗阻、全身症状等表现;靠直肠指检、结肠镜、钡剂灌肠诊断;小息肉内镜下切除,大等情况手术治疗;切除后需定期随访,预防要健康生活、治炎症、家族史人群筛查等。
1.定义与基本特征
多发性结直肠息肉是指在结直肠黏膜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息肉。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结直肠息肉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向肠腔内突出。其大小、形态多样,小的可能如米粒般微小,大的可达到数厘米。从形态上看,有球形、半球形、分叶状等不同表现。
从组织学角度,结直肠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于癌前病变。
2.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导致多发性结直肠息肉,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APC基因发生突变,使得患者肠道内会大量生长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几乎都会发生癌变。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也与多发性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其发病与DNA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分泌增加,经肠道细菌作用后产生致癌物质;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结直肠息肉的发生风险。例如,西方发达国家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结构下,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炎症刺激:慢性结直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在炎症长期刺激下,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容易形成息肉。炎症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修复过程中上皮组织过度增生形成息肉样病变。
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性别方面,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但差异不是特别显著。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多发性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吸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酗酒会损伤肝脏和肠道黏膜,干扰肠道的代谢和修复机制。
3.临床表现
便血:是常见的症状之一,息肉表面的血管比较丰富,当大便通过时,可能会摩擦息肉,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便血的颜色多为鲜红色,量一般较少,有时仅在粪便表面看到少量血迹,或在排便后手纸上有血迹。但如果息肉位置较高、出血量较多且速度较快时,也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
肠道刺激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由于息肉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蠕动增强,从而出现腹痛、腹泻,粪便中可能带有黏液。例如,有些患者会感觉腹部隐痛不适,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等。
肠梗阻症状:当多发性结直肠息肉数量较多、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
全身症状: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如果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除了结直肠内的表现外,还可能有口唇、口腔黏膜等部位的色素沉着等表现(如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4.诊断方法
直肠指检:对于距离肛门较近的息肉,可以通过直肠指检触及。医生戴上手套,将手指伸入直肠内触摸,若有息肉,可感觉到直肠内有隆起的结节样物。但直肠指检对于距离肛门较远的息肉难以触及。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多发性结直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直肠黏膜的情况,能清晰发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可以在结肠镜下对息肉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腺瘤性还是炎性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例如,通过结肠镜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息肉,也能观察到较大的息肉形态,如是否有分叶、表面是否光滑等。
钡剂灌肠检查:通过向肠道内注入钡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观察肠道内的充盈缺损等情况来提示息肉可能,但相对结肠镜来说,其准确性稍差,不过对于一些不能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可作为补充检查方法。
5.治疗原则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可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凝电切术、圈套器切除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能在内镜下处理的息肉。例如,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息肉多可在内镜下圈套切除。
手术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怀疑有恶变倾向或内镜下切除困难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肠段切除术等。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往往需要根据病情采取全结肠或直肠等不同肠段的切除手术。
6.随访与预防
随访:对于切除息肉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以监测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以及切除部位是否有复发等情况。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短时间内需要较密切随访,如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之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间隔,但具体要遵循医生的个体化建议。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如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积极治疗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对于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家庭成员,从青少年时期可能就要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和定期体检;有慢性肠道炎症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控制炎症,降低息肉发生风险;女性在各个年龄段都要关注自身肠道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