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内侧壁骨折后遗症
眼眶内侧壁骨折后遗症表现有眼球内陷、复视、眼部感觉异常、眼球运动障碍;发生机制与解剖因素、组织损伤与修复异常、眶内容物移位有关;诊断靠影像学检查(CT、MRI)和眼部检查(视力、眼球运动、感觉检查);预防要避免外伤、早期规范治疗;处理原则包括非手术治疗(轻度后遗症)和手术治疗(严重后遗症)。
一、眼眶内侧壁骨折后遗症的表现
1.眼球内陷:由于骨折导致眶内容物向筛窦疝出,眶内容积减少,进而引起眼球内陷。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测量眼球内陷的程度,若内陷明显会影响外观及眼球运动等功能。在儿童群体中,眼眶内侧壁骨折后眼球内陷可能会影响其面部外观的正常发育,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导致心理压力等问题;对于成年人,可能影响外貌美观及双眼对称性。
2.复视:当骨折累及眼外肌附着处或导致眼外肌受损、嵌顿等情况时,会出现眼球运动不协调,从而引发复视。不同年龄人群复视的影响不同,儿童若出现复视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立体视等视功能障碍;成年人复视会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如驾驶等需要良好双眼视觉的活动。
3.眼部感觉异常:眼眶内侧壁骨折可能损伤眶下神经等,导致眼部周围皮肤感觉减退或异常。这种感觉异常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类似,但儿童由于对感觉异常的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来发现;成年人则可能因感觉异常影响眼部周围的舒适感及日常护理等。
4.眼球运动障碍:眼外肌受到骨折的影响,如肌肉本身损伤、肌肉与周围组织粘连等,会出现眼球运动受限,表现为向特定方向转动困难。对于儿童,眼球运动障碍可能影响视觉追踪等功能发育;成年人则会影响日常的视物功能,如阅读、行走时的空间判断等。
二、眼眶内侧壁骨折后遗症的发生机制
1.解剖因素:眼眶内侧壁由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纸板等构成,结构相对薄弱。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骨折。例如,面部受到正面撞击等外力时,力量容易传导至眼眶内侧壁导致骨折。儿童的眼眶骨相对较薄,骨质韧性相对较好但强度不足,所以更易发生骨折且后续出现后遗症的风险可能与骨质特点有关;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疏松等情况,也可能影响骨折后的恢复及后遗症发生。
2.组织损伤与修复异常:骨折时会损伤周围的眼外肌、神经、血管等组织。眼外肌损伤后,若修复过程中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等情况,会影响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后,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感觉异常或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组织的修复能力不同,儿童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损伤严重也可能出现异常修复;成年人修复能力相对稳定,但随着年龄增加,修复速度可能减慢等,从而影响后遗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3.眶内容物移位:骨折后眶内容物向筛窦等邻近结构疝出,导致眶内容积改变,引起眼球内陷等表现。这种眶内容物移位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影响不同,儿童由于眼眶仍在发育中,眶内容物移位可能影响眼眶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更明显的后遗症;成年人眶内容物移位主要影响外观及功能。
三、眼眶内侧壁骨折后遗症的诊断
1.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眼眶内侧壁骨折及其后遗症的重要手段。通过高分辨率的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眼眶内侧壁骨折的情况,如骨折的部位、程度、眶内容物移位情况等。对于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诊断通常是必要的;成年人则可常规进行CT检查来评估病情。
MRI检查:对于眼外肌、神经等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清晰,有助于发现骨折导致的眼外肌损伤、神经水肿等情况。在诊断复视等后遗症的原因时,MRI检查有其独特优势。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MRI检查相对CT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好,但对于儿童要注意检查过程中的安抚等,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2.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评估患者的视力情况,了解是否因后遗症出现视力下降等问题。儿童视力检查需要采用适合其年龄的方法,如视力表检查、视觉诱发电位等;成年人则可常规进行视力表等检查。
眼球运动检查:通过让患者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检查眼球运动是否受限及受限程度,以判断眼外肌是否受损等情况。儿童眼球运动检查需要耐心引导,成年人则可配合医生进行准确检查。
感觉检查:对于眼部周围皮肤感觉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感觉异常,如触觉、痛觉等方面的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的感觉检查方法类似,但儿童的表达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引导。
四、眼眶内侧壁骨折后遗症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预防
避免眼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注意安全防护,尤其是儿童要避免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成年人也要注意交通等意外情况对眼部的伤害。儿童在玩耍时要设置安全的环境,成年人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要佩戴防护用具等。
早期规范治疗:一旦发生眼眶内侧壁骨折,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早期正确的骨折复位等处理可以最大程度恢复眼眶的解剖结构,减少后续并发症的出现。儿童骨折后更要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眼眶还在发育中,早期规范治疗对其预后至关重要。
2.处理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轻度的后遗症,如不影响功能的轻度眼球内陷等,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例如,对于复视情况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视觉训练等方法来改善眼球运动不协调的情况。儿童进行视觉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训练方法,并且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成年人视觉训练也需要在专业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手术治疗:当后遗症较为严重,如明显的眼球内陷影响外观及功能、严重的复视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眼眶的解剖结构、改善眼球运动、纠正眼球内陷等。儿童手术要充分考虑其眼眶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成年人手术则要根据其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评估后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