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总称,由晶体物质异常聚集所致,分尿液、局部因素致成,有草酸钙、尿酸等分类及相应特点,临床表现有疼痛、血尿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通过一般、针对局部、代谢因素干预等措施预防
一、尿结石的定义
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它是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在泌尿系统的异常聚集所致,可发生于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任何部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较为常见。
二、尿结石的形成原因
(一)尿液因素
1.成石物质排出过多:如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浓度升高。例如,长期高钙饮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可导致尿钙排出增加,使尿液中钙的浓度升高,容易形成含钙的尿结石;痛风患者由于尿酸代谢紊乱,尿酸排出增多,易形成尿酸结石。
2.尿pH改变:尿液pH影响结石的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在酸性尿中形成,磷酸镁铵结石和磷酸钙结石在碱性尿中形成。比如,酸性环境下尿酸溶解度降低,易析出形成尿酸结石;碱性环境中磷酸镁铵等物质更易沉淀形成结石。
3.尿量减少:尿量减少会使尿液中成石物质的浓度升高,促进结石形成。例如,饮水过少的人,尿液浓缩,晶体物质更容易沉积。
(二)局部因素
1.尿路梗阻:尿路梗阻可导致尿液潴留,使晶体和基质在局部沉积,从而形成结石。比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引起尿路梗阻,尿液排出不畅,容易诱发结石。
2.尿路感染:感染可使尿液中的细菌、脓块、坏死组织等成为结石的核心,促进结石形成。例如,变形杆菌等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pH升高,促使磷酸镁铵等结石成分沉淀。
三、尿结石的分类及特点
(一)草酸钙结石
是最常见的尿结石类型。通常呈棕褐色,质地较硬,表面粗糙,不规则,X线检查多能显影。其形成与高草酸尿、高钙尿等因素有关,在代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尿酸结石
多呈黄色或棕红色,质硬,表面光滑或不规则,常为多发。在酸性尿中形成,多见于痛风患者,也可见于长期高尿酸饮食、尿酸排泄增多的人群。X线检查常不显影,需通过超声或CT等检查发现。
(三)磷酸镁铵结石
结石呈灰白色、黄色或棕色,表面光滑或有颗粒,质地较软,常为鹿角形结石。与尿路感染有关,在碱性尿中形成,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X线检查常能显影。
(四)胱氨酸结石
罕见,呈黄白色,表面光滑,蜡样外观。由先天性胱氨酸代谢异常所致,患者尿液中胱氨酸含量升高,易形成结石。X线检查常不显影。
四、尿结石的临床表现
(一)疼痛
1.肾区疼痛:肾结石可引起肾区疼痛,表现为隐痛或钝痛,当结石活动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可放射至同侧腹股沟、睾丸或阴唇等部位。
2.输尿管结石疼痛:输尿管结石可引起患侧腹部或腰部疼痛,疼痛性质与肾结石绞痛相似,可向下腹部、外阴部放射。
(二)血尿
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结石活动时,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从而引起血尿。
(三)排尿异常
膀胱结石可引起排尿困难、排尿中断等症状,这是因为结石在膀胱内移动,堵塞尿道内口,导致排尿受阻,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尿道结石可出现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
(四)尿路感染症状
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
五、尿结石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筛查尿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泌尿系统的结石,还能了解肾脏积水等情况。超声对尿酸结石的显示效果较差,但对草酸钙结石等显示较清晰。
2.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等,能显示90%以上的尿路结石。草酸钙结石等可在X线平片上显影,而尿酸结石等常不显影。
3.CT检查:对各种尿结石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尤其是对较小的结石、不透X线的结石以及结石合并感染、梗阻等情况的诊断价值更大,能清晰显示结石的部位、大小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可发现血尿、脓尿等,通过尿液分析还能了解尿液的pH、尿钙、尿草酸、尿酸等成分,有助于分析结石形成的原因。
2.血液检查:包括血钙、血磷、血尿酸、肌酐等指标的检测,对于判断是否存在代谢性疾病等有帮助。例如,血钙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血尿酸升高可能与尿酸结石的形成有关。
六、尿结石的预防措施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2000-3000ml以上,保持尿量在2000ml以上,以稀释尿液,降低尿中成石物质的浓度,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应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水量,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老年人也应适当多饮水,但要注意避免夜间过多饮水影响睡眠。
2.调整饮食:根据结石的类型调整饮食。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如菠菜、苋菜、浓茶等;减少高钙食物与高草酸食物同时摄入,如避免将牛奶与菠菜一起食用。对于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降低尿酸水平。胱氨酸结石患者则需要低胱氨酸饮食。
(二)针对局部因素的预防
1.治疗尿路梗阻:及时治疗泌尿系统的梗阻性疾病,如对于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预防结石形成。
2.控制尿路感染:积极治疗泌尿系统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感染引起结石形成。例如,对于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的患者,要规范治疗,避免病情迁延导致结石形成。
(三)代谢因素的干预
对于存在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纠正血钙异常,从而预防尿结石的形成。不同年龄的患者治疗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风险需综合评估;儿童则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