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常见指标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其升高分别有不同意义;常见原因包括生活方式(饮酒、肥胖、熬夜)、疾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胆道疾病)、药物因素;发现肝功能异常后要进一步检查(影像学、病毒学、自身抗体检查)、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作息、运动)、就医咨询;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肝功能异常各有注意事项,儿童需重视、孕妇用药需谨慎、老年人治疗要谨慎。
一、肝功能异常的常见指标及意义
1.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一般为5~40U/L,它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释放到血液中,其升高常见于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比如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约80%的人ALT会升高2~10倍。
2.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参考值5~37U/L,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AST升高常见于肝炎、心肌梗死等疾病,若AST/ALT比值大于1,提示可能存在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如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3.总胆红素(TBil):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0~6.8μmol/L,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10.2μmol/L。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比如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和直接、间接胆红素都会升高;溶血性黄疸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二、肝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和乙醛会损伤肝细胞,引起ALT、AST升高等肝功能异常,一般每天饮酒量超过40g(相当于50度白酒100ml)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病。
肥胖:肥胖人群易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研究表明,肥胖者中约有10%~30%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熬夜:长期熬夜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导致肝脏负担加重,可能引起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长期熬夜还可能扰乱生物钟,进一步影响肝脏的生理功能。
2.疾病因素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ALT、AST升高等肝功能异常,我国约有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
自身免疫性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出现肝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15~40岁。
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梗阻可导致胆汁淤积,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胆结石患者中约有10%~15%会合并肝功能异常。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等,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三、发现肝功能异常后的应对措施
1.进一步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可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有无占位性病变等,一般建议肝功能异常者进行腹部B超检查,以排除肝脏本身的结构性病变,比如肝硬化患者通过B超可发现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等改变。
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病毒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病毒复制情况,如乙肝五项检查可判断是乙肝大三阳还是小三阳等不同感染状态。
自身抗体检查: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患者,需进行自身抗体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较高。
2.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肝功能异常者应避免饮酒,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保持均衡饮食,例如每天应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每晚睡眠时间应保持在7~8小时,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肝脏的自我修复和代谢。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帮助控制体重,改善机体代谢,对肝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3.就医咨询:根据进一步检查结果,及时就诊于肝病专科或消化内科等相关科室,由医生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如果是病毒性肝炎且病毒复制活跃,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是药物性肝损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四、特殊人群肝功能异常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功能异常可能由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比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可导致新生儿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儿童肝功能异常时应更加重视,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损伤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因为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孕妇:孕妇肝功能异常需谨慎处理,某些孕期常见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但也可能是妊娠合并肝病等情况。孕妇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排除严重肝病,在治疗用药方面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肝功能异常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使用(多种慢性病常需长期服药,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损伤肝脏)等。老年人肝功能异常时,由于其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应全面评估其基础疾病、用药情况等,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对肝脏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肝功能及全身情况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