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病程超6周且每周至少发作2次,以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致局限性水肿反应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疾病。其病因有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基础疾病、遗传)和外在因素(过敏原接触、感染、物理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反复发作风团、血管性水肿及可能的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自身抗体、过敏原检测);治疗与管理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等)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管理,需长期规范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来控制病情。
一、慢性荨麻疹的定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程超过6周以上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的荨麻疹。
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一)内在因素
1.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例如体内存在针对自身肥大细胞等相关成分的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持续活化,释放组胺等介质,引发风团、瘙痒等症状。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等情况。
2.基础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相关,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以甲状腺疾病为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等机制,增加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3.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荨麻疹的易感性相关,若家族中有慢性荨麻疹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具体的遗传模式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
(二)外在因素
1.过敏原接触: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鱼虾、蟹贝、牛奶、鸡蛋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例如,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在花粉传播季节接触花粉后,容易诱发慢性荨麻疹发作;食用了过敏食物的个体,也可能出现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
2.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某些慢性荨麻疹的发生相关,清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的荨麻疹症状可得到改善;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也可能成为慢性荨麻疹的诱因之一。
3.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刺激可引起慢性荨麻疹。比如,寒冷性荨麻疹就是由于皮肤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出现风团、红斑等症状;日光性荨麻疹则是皮肤暴露于日光下后发生反应。
三、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一)皮肤表现
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风团通常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和形态不一,颜色可呈红色或白色,发作时瘙痒明显,一般风团在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病情迁延不愈。血管性水肿多发生在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组织疏松部位,表现为局部肿胀,皮肤紧张发亮,一般不痒或仅有轻度瘙痒。
(二)全身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当伴有呼吸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累及消化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但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诱发或加重因素、缓解因素,有无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接触某些特定物质后皮疹发作,是否有过感染史等。
(二)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皮肤损害情况,观察风团、血管性水肿的形态、分布等特征。同时,注意检查是否有其他伴随的体征,如是否存在呼吸道黏膜水肿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过敏等情况,但血常规检查结果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
2.自身抗体检测:对于怀疑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可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以及血清IgE水平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3.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特定过敏原,对于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制定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
五、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与管理
(一)避免诱发因素
尽量明确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诱发因素,如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避免接触花粉等过敏原、注意保暖以避免寒冷刺激等。对于感染相关的慢性荨麻疹,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可能有助于病情控制。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可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风团、瘙痒等症状。常用的有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可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2.其他药物:对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发作期,而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主要用于难治性慢性荨麻疹,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管理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抗组胺药物。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需关注儿童的用药依从性,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调整药物剂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儿童的发病诱因,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血糖等的影响。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如寒冷、刺激性物质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