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肝炎是指什么
急慢性肝炎是肝脏炎症性疾病,急性肝炎起病急、病程≤6个月,慢性肝炎病程>6个月且肝脏持续炎症损伤。病因有病毒性(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等。急性肝炎有乏力等消化道症状、黄疸等表现,慢性肝炎症状轻重不一,有肝脾肿大等体征。诊断靠实验室(肝功能、病毒学、自身抗体检查)和影像学(B超、CT或MRI)检查。治疗上急性肝炎一般及对症治疗,必要时抗病毒;慢性肝炎一般、抗病毒、抗炎保肝、抗纤维化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病情变化快、孕妇病情重、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一、定义
急慢性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性疾病。急性肝炎通常起病较急,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慢性肝炎则是病程超过6个月,肝脏持续存在炎症损伤的情况。
二、病因
1.病毒性因素: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易感染,感染后多表现为急性肝炎,少数也可转为慢性,但较为少见。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不同年龄段均可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在全球有较大的患病人群基数,部分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并可能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各年龄段均可感染,感染后多数会转为慢性肝炎,且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
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感染后可加重肝脏损害,使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风险增加。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2.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等,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引发药物性肝炎,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用药人群中都有可能发生,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
3.酒精性因素:长期大量饮酒者易患酒精性肝炎,男性相对更易因饮酒量较大而引发肝脏损伤,长期饮酒导致肝细胞受损,炎症持续发展可从急性酒精性肝炎转为慢性酒精性肝病。
4.自身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病情可能逐渐进展,影响肝脏功能。
三、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症状: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多为低热),黄疸型肝炎患者还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等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肝炎,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甲型肝炎起病较急,症状相对典型;戊型肝炎孕妇感染后病情较重,消化道症状可能更突出。
体征:肝脏可有轻度至中度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脾脏可轻度肿大。
2.慢性肝炎:
症状: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病情较重者可出现乏力、疲倦、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还可能伴有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等表现。不同病因的慢性肝炎,症状严重程度和表现略有不同,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伴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体征:肝脏可肿大、质地偏硬,脾脏也可能逐渐肿大,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等肝硬化表现。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急性肝炎时ALT、AST常明显升高,胆红素可升高;慢性肝炎时ALT、AST可呈轻至中度升高,白蛋白可能降低等。
病毒学检查:对于病毒性肝炎,检测相应病毒的抗原、抗体及核酸等。如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可判断乙肝感染状态,HBV-DNA定量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丙肝抗体阳性结合HCV-RNA可诊断丙型肝炎等。
自身抗体检查: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阳性。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急性肝炎时肝脏可能有肿大表现,慢性肝炎晚期可发现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脾脏肿大等肝硬化表现。
CT或MRI检查:对于鉴别肝脏病变的性质等有一定帮助,如判断是否有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肝炎:
一般治疗:患者需休息,避免劳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对症治疗:如恶心、呕吐严重者给予止吐药物等,黄疸明显者可给予退黄药物辅助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通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炎,必要时需根据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
2.慢性肝炎: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
抗病毒治疗:根据不同病因的肝炎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慢性乙型肝炎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慢性丙型肝炎可选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抗炎保肝治疗:使用抗炎保肝药物改善肝脏炎症,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抗纤维化治疗:对于有肝纤维化倾向的患者,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安络化纤丸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肝炎时,由于其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儿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若转为慢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和病毒复制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在用药方面需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肝脏有较大损伤风险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2.孕妇:孕妇患肝炎时,如戊型肝炎,病情往往较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对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威胁较大。需要加强监测,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同时要注意采取措施防止母婴传播等情况,根据病情在产科和感染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进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患肝炎时,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选择药物,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会影响肝炎的治疗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