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是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发病机制涉及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膀胱功能异常;流行病学上不同年龄段患病率有别且呈下降趋势,受遗传、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需与泌尿系统感染、神经系统病变鉴别;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膀胱训练、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非首选);儿童和青春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综合干预可改善患儿遗尿情况。
一、定义
遗尿症是指5岁及以上儿童在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原发性遗尿症和继发性遗尿症。原发性遗尿症是指从婴儿期开始就存在的遗尿情况,没有过持续6个月以上的不遗尿期;继发性遗尿症则是指儿童曾经有过至少6个月的不遗尿期,之后又出现遗尿现象。
(一)发病机制
1.睡眠觉醒障碍:正常儿童在睡眠过程中,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能够被膀胱的膨胀刺激唤醒并醒来排尿。而遗尿症患儿可能存在睡眠觉醒障碍,不能及时感知膀胱的充盈刺激,从而导致在睡眠中排尿。例如,有研究发现遗尿症患儿在睡眠中唤醒阈值较高,对膀胱充盈的感觉不敏感。
2.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抗利尿激素(ADH)可以调节肾脏对尿液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正常人在夜间分泌的ADH量增多,从而减少尿液生成。遗尿症患儿可能存在夜间ADH分泌不足的情况,导致夜间尿液生成增多,增加了遗尿的风险。多项研究表明,约80%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夜间ADH分泌相对不足的现象。
3.膀胱功能异常:部分遗尿症患儿存在膀胱容量小、膀胱不稳定等膀胱功能异常情况。比如,患儿的膀胱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储存足够量的尿液,或者膀胱会出现不自主的收缩,提前引发排尿冲动,进而导致遗尿。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遗尿症患儿膀胱容量低于正常同龄儿童,且膀胱顺应性可能存在异常。
二、流行病学情况
1.不同年龄段患病率:5岁儿童原发性遗尿症患病率约为15%,10岁时降至5%左右,15岁时约为1%2%。男孩的患病率略高于女孩,这可能与男孩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相对女孩稍慢等因素有关。
2.发病趋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遗尿症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这与儿童的神经系统、膀胱功能等逐渐发育成熟有关。但仍有少部分儿童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三、相关风险因素
1.遗传因素:遗尿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风险会增加;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病风险则更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病中占比较大,可能与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有关。
2.心理因素:儿童的心理状态对遗尿症的发生也有影响。例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大的环境中,如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突然变故、学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增加儿童患遗尿症的概率。因为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进而干扰正常的排尿控制。
3.生活方式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诱发或加重遗尿症。比如,睡前饮水过多、食用过多含水量大且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等),会使夜间尿液生成增多;白天过度疲劳、剧烈运动后没有得到适当休息等,也可能导致夜间睡眠过深,不易被膀胱充盈刺激唤醒,从而引发遗尿。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遗尿情况,包括遗尿的频率、每次遗尿的尿量、是否有夜间觉醒、白天排尿情况等;了解家族中是否有遗尿症病史;询问患儿的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以排除泌尿系统畸形、神经系统病变等器质性疾病导致的遗尿。例如检查外生殖器发育情况、脊柱有无异常等。
辅助检查:可能会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膀胱的功能;对于部分患儿,还可能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神经系统病变。
2.鉴别诊断
与泌尿系统感染鉴别:泌尿系统感染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排尿异常,但泌尿系统感染患儿除了可能有遗尿外,还会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等异常。而遗尿症患儿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
与神经系统病变鉴别:一些神经系统病变如脊柱裂等也可能引起遗尿,但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可以明确鉴别。脊柱裂患儿可能伴有脊柱外观异常、下肢运动感觉障碍等表现,而遗尿症患儿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
五、治疗与干预原则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调整患儿的饮水习惯,白天适量饮水,晚餐后控制饮水量;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白天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改善睡眠觉醒障碍。
膀胱训练:指导患儿进行膀胱训练,通过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有意识地控制排尿等方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例如让患儿在感觉有尿意时,尝试延迟排尿,每次训练逐渐增加延迟的时间。
心理支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沟通交流,让患儿树立克服遗尿症的信心。
2.药物治疗:对于部分遗尿症患儿可能会使用药物治疗,如去氨加压素等抗利尿激素类似物,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要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情况。但需注意,药物治疗并非首选,尤其是对于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遗尿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非药物干预措施应作为首选,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状态等进行个性化调整。家长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鼓励,避免因为遗尿问题对儿童进行指责,以免加重儿童的心理负担,影响治疗效果和身心健康。
2.青春期患者:青春期患儿可能会因为遗尿问题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在治疗上,除了常规的干预措施外,要关注其生长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对遗尿症的影响,同时要注意避免因为使用药物等治疗手段对青春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遗尿症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疾病,通过详细的诊断、合理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大部分患儿改善遗尿情况,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