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是发生在距骨部位的骨折,由外伤、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引发,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式,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时就医并遵循建议处理很重要
一、距骨骨折的定义
距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距骨部位的骨折,距骨是足部重要的骨骼结构,位于胫骨与跟骨之间,参与构成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对足部的运动和负重起着关键作用。
二、距骨骨折的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高处坠落:当从较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身体的重力集中作用于距骨,容易导致距骨骨折。例如,建筑工人从脚手架上坠落,足部先着地,就可能引发距骨骨折。
交通事故:车辆碰撞等交通事故中,足部受到强大的外力冲击,是距骨骨折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汽车撞击导致车内人员足部受伤,可能出现距骨骨折。
运动损伤:在一些剧烈运动中,如篮球、足球等运动,足部的突然扭转、过度背伸或跖屈等动作,可能使距骨承受异常应力而发生骨折。例如篮球运动员在急停变向时,足部扭转可能导致距骨骨折。
2.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距骨骨折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多与较大的外力有关,且骨折类型可能有其特点,由于儿童骨骼弹性较好,可能出现不完全骨折等情况。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若受到较大外力也可能导致距骨骨折,且由于儿童对自身损伤的表达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仔细观察。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骨骼强度下降,轻微的外伤,如平地滑倒、足部轻微扭转等,就可能引发距骨骨折。例如老年人在浴室滑倒后足部受伤,容易发生距骨骨折。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期重体力劳动导致足部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增加了距骨骨折的风险。如矿工长期在井下劳作,足部频繁受力,距骨骨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不良运动习惯:过度进行不恰当的运动,如过度训练、运动时姿势不正确等,会使距骨承受超出正常范围的应力,增加距骨骨折的可能性。比如过度进行跳跃类运动且姿势不正确的人,距骨骨折风险较高。
4.病史因素
既往足部疾病:如果患者既往有足部的关节炎、骨肿瘤等疾病,会影响距骨的结构和强度,从而增加距骨骨折的易感性。例如有距骨骨肿瘤病史的患者,距骨本身的骨质结构已被破坏,更容易在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
三、距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足部活动或按压距骨区域时,疼痛加剧。例如患者行走时会感到距骨部位疼痛明显,无法正常负重。
肿胀:受伤处周围组织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等原因引起。肿胀可能会逐渐加重,皮肤可能会出现瘀斑。
活动受限:患者足部的活动受到明显限制,无法正常进行屈伸、内翻、外翻等动作。比如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明显减小,不能像正常时那样灵活运动。
2.体征
畸形:严重的距骨骨折可能会出现足部的畸形,如足部外观异常,与正常足部形态有明显差异。这是由于骨折端移位等原因导致。
骨擦音或骨擦感:在检查受伤部位时,有时可触及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这是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产生的,但临床上一般不主动刻意去检查骨擦音或骨擦感,以免加重损伤。
四、距骨骨折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足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足部的外观、肿胀情况、压痛部位等。通过触摸来初步判断距骨区域是否有异常,如是否有骨擦感等,但要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损伤。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距骨骨折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明显的骨折线、骨折的部位和大致的移位情况。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复杂的距骨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距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距骨与周围骨骼的关系等。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可以准确判断距骨是否有粉碎性骨折以及骨折块的具体位置等。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距骨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如韧带是否损伤、周围软组织的水肿程度等。对于判断距骨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有重要意义。
五、距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距骨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石膏固定,通过石膏固定限制足部的活动,使骨折端保持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固定时间一般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而定,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足部的肿胀、血液循环等情况。
2.手术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的距骨骨折,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距骨的解剖结构,使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足部的功能。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来固定骨折端。手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但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
六、距骨骨折康复与预后
1.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主要进行足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如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等长收缩,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可以进行足趾的活动训练,增加足趾的灵活性。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踝关节屈伸、内翻、外翻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后期康复:当骨折基本愈合后,进行负重训练,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以恢复足部的正常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预后
距骨骨折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的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康复训练是否规范等。一般来说,无明显移位的骨折经过恰当治疗和康复,预后较好,足部功能可基本恢复正常。但对于移位明显、治疗不及时或康复不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足部的功能,导致行走困难等问题。例如严重的距骨骨折如果治疗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能会长期存在足部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总之,距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足部骨折,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患者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以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距骨骨折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