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什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严重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与胰岛素缺乏或作用显著降低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代谢紊乱相关表现等,诊断依据血糖、血酮体、血气分析等指标,治疗原则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且各原则实施时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一、发病机制
1.胰岛素缺乏或作用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存在胰岛素抵抗等情况,使得机体不能有效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中经β氧化生成大量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当酮体生成过多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时,就会引发酮症酸中毒。
年龄因素:儿童糖尿病患者发生DKA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且病情变化相对更快。青少年若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病情发展,增加DKA的发生几率。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可能因身体代谢等差异有细微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异常,从而增加DKA的发病风险。
病史因素:有糖尿病病史但血糖控制不佳,频繁出现血糖波动的患者,发生DKA的可能性较大。
二、临床表现
1.代谢紊乱相关表现
高血糖:血糖通常显著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300-600mg/dl),严重时可超过33.3mmol/L。
酮症表现:患者呼出气体可有丙酮的烂苹果味,血酮体升高,尿酮体阳性。
酸中毒表现:患者可有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血液pH值降低,碳酸氢根浓度下降等。
脱水表现:由于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以及酮症酸中毒时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为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脱水时可出现循环衰竭,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脱水表现可能更迅速且严重,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例如婴儿可能很快出现前囟凹陷、皮肤干燥等严重脱水征象。
性别因素影响:性别对脱水等临床表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组成等差异导致的脱水外观表现略有不同,但本质上脱水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相似的。
生活方式因素影响: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在发生DKA时,脱水等临床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而更严重。
病史因素影响: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控制不佳的患者,在发生DKA时,由于长期高血糖等因素的影响,脱水等表现可能更复杂,且机体对脱水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
三、诊断标准
1.血糖:血糖升高,一般>11.1mmol/L。
2.血酮体:血酮体升高,定性强阳性,定量>5mmol/L。
3.血气分析:血液pH值<7.35,碳酸氢根<15mmol/L,碱剩余负值增大。
年龄因素对诊断的影响:儿童患者在诊断时,由于儿童的生理指标与成人有差异,需要更精准地根据儿童的正常生理范围来判断血糖、血酮体、血气等指标是否异常。例如儿童的正常血糖范围在不同年龄段略有不同,婴儿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3-5.5mmol/L,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所以在诊断儿童DKA时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指标的影响。
性别因素对诊断的影响:性别一般不影响DKA的诊断标准,但在临床判断时,需结合患者整体情况,性别相关的生理差异一般不干扰DKA的核心诊断指标的判断。
生活方式因素对诊断的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DKA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病情的影响,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程度。
病史因素对诊断的影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诊断DKA时,要参考其既往的血糖控制情况等病史信息,来更全面地评估当前病情。
四、治疗原则
1.补液:迅速补充水分是治疗DKA的关键措施,一般先快速补充生理盐水,以纠正脱水和恢复血容量。
年龄因素在补液中的考虑:儿童患者补液需要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且要注意补液速度,避免过快导致心肺负担过重。婴儿补液时更要精细计算,防止出现补液过量或不足的情况。
性别因素在补液中的考虑:性别一般不影响补液的基本原则,但在补液过程中要关注不同性别患者在脱水后的身体反应差异,进行个体化调整。
生活方式因素在补液中的考虑: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糖尿病患者,补液时要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适当调整补液方案,比如对于长期缺乏运动、心肺功能相对较弱的患者,补液速度要更缓慢。
病史因素在补液中的考虑:有心脏、肾脏等基础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和肾功能,根据病史调整补液量和速度,防止出现补液相关的并发症。
2.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的方式,补充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
年龄因素在胰岛素治疗中的考虑:儿童患者使用胰岛素时要根据年龄、体重等精准计算剂量,且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儿童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性别因素在胰岛素治疗中的考虑:性别一般不影响胰岛素的基本使用原则,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不同性别患者对胰岛素的反应差异,进行适当调整。
生活方式因素在胰岛素治疗中的考虑: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时要结合其生活方式调整,比如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改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配合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
病史因素在胰岛素治疗中的考虑:有胰岛素过敏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胰岛素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并密切观察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
3.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钾等电解质检查结果,适当补充钾等电解质。
年龄因素在纠正电解质紊乱中的考虑:儿童患者电解质代谢更易波动,补充电解质时要更加精细,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加重的情况。
性别因素在纠正电解质紊乱中的考虑:性别对电解质补充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补充过程中要关注不同性别患者的电解质代谢特点,进行个体化补充。
生活方式因素在纠正电解质紊乱中的考虑: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电解质紊乱风险增加的患者,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除了常规治疗,还要强调改善生活方式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病史因素在纠正电解质紊乱中的考虑:有肾脏疾病等影响电解质代谢病史的患者,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要谨慎,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