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呈阳性怎么回事
尿潜血阳性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导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后及女性生理期;病理性因素有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输尿管癌),此外凝血功能障碍及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尿潜血阳性,不同原因导致的尿潜血阳性需相应检查及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尿潜血阳性
1.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进行马拉松长跑等运动时,机体的肾脏等器官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少量红细胞进入尿液。这种情况通常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因为剧烈运动引起的肾脏暂时性损伤会随着身体的恢复而修复,尿液中的红细胞也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对于爱好运动的人群,尤其是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在运动后应注意适当休息,并密切观察尿液情况,如果尿潜血持续不缓解则需进一步检查。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这是因为生理期时阴道出血,血液混入尿液中,使得检测时出现尿潜血阳性的结果。此时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时避开生理期,以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对于女性患者,在进行尿液检测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生理期情况,以便医生正确判断尿潜血阳性的原因。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尿潜血阳性
1.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肾结石患者由于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可能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红细胞渗出,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肾脏内的小结石在活动过程中摩擦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的黏膜,引起黏膜破损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就会使尿潜血呈阳性。通过超声等检查可以发现肾脏内的结石情况。对于有肾结石的患者,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较小的结石可能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等方式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等治疗方法。
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也会导致尿潜血阳性,其机制与肾结石类似,结石刺激输尿管黏膜引起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肾绞痛等症状,同时伴有尿潜血阳性。通过腹部X线、CT等检查可明确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和大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具体治疗方式需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膀胱结石:膀胱结石会摩擦膀胱黏膜,导致黏膜出血,进而出现尿潜血阳性。患者可能有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通过超声、膀胱镜等检查可诊断膀胱结石。治疗主要是取出结石,可根据结石的大小和患者的情况选择经尿道膀胱镜取石或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等方法。
2.泌尿系统感染
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肾盂引起的炎症,炎症会导致肾盂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患者常伴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通过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治疗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一般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控制,尿潜血情况也会改善。
膀胱炎:膀胱炎是膀胱的炎症,病原体感染膀胱黏膜后,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治疗同样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口服抗生素一般疗程较短,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尿潜血也会逐渐消失。
尿道炎:尿道炎是尿道的炎症,炎症累及尿道黏膜,可引起黏膜出血,出现尿潜血阳性。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男性尿道炎可能由不洁性生活等引起,女性尿道炎可能与局部卫生不良等有关。患者有尿道分泌物、尿频、尿急等症状。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后尿潜血情况会随着炎症的消退而改善。
3.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出现尿潜血阳性。患者起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如链球菌性咽炎等,随后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通过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等可诊断。治疗主要是休息、对症治疗,如利尿消肿、控制血压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尿潜血等异常情况也会逐渐恢复。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肾小球长期受到炎症等损伤,滤过功能持续异常,导致尿潜血阳性,同时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不同程度的表现。病情会缓慢进展,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等,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泌尿系统肿瘤
肾癌:肾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肿瘤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症状。通过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发现肾脏的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早期肾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后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辅助治疗等。
膀胱癌: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肿瘤组织生长在膀胱黏膜上,容易出现破溃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间歇出现。通过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可诊断。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输尿管癌:输尿管癌也会出现尿潜血阳性,肿瘤生长导致输尿管黏膜出血,患者可能有血尿、腰痛等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可辅助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三、其他可能导致尿潜血阳性的情况
1.凝血功能障碍:某些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会导致机体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泌尿系统的出血,从而引起尿潜血阳性。这类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可能还会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补充血小板、纠正凝血因子缺乏等。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尿潜血阳性,如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抗凝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对泌尿系统的黏膜等产生影响,导致出血。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可能有此副作用的药物,需要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例如,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尿潜血阳性,需要评估继续使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和收益,可能需要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