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压疮的原因是什么
压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力学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营养状况(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年龄因素(儿童皮肤薄、活动受限等,老年人皮肤变化、活动感知能力差)、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加快致组织缺氧加重风险)以及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导致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影响血液循环)等。
一、力学因素
(一)压力
1.垂直压力:局部组织长期受到超过正常毛细血管压的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与床面接触部位受到的垂直压力会使毛细血管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压疮。一般认为,持续超过2小时的压力可引起组织不可逆损害。不同人群因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对压力的耐受程度不同,体重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因垂直压力导致局部组织受压损伤。
2.摩擦力:摩擦力是由于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相对移动产生的进行性剪切力所引起,摩擦力作用于皮肤,可将表皮角质层磨去,损害皮肤的保护屏障。如患者在床上拖拽、坐轮椅时身体滑动等情况,都会产生摩擦力,增加压疮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在移动过程中更易因摩擦力受损;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也较易受摩擦力影响。
3.剪切力:剪切力是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与床铺之间出现平行的摩擦力,而骨头与皮肤间出现垂直方向的压力,从而导致剪切力,使血管被拉长、扭曲,造成血液循环障碍,引发深部组织损伤。长期卧床患者或术后患者在体位改变时需特别注意剪切力的影响,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应关注体位变化对剪切力的产生及影响。
二、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一)潮湿
1.汗液刺激:皮肤经常受汗液浸渍,会使角质层变软,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易受损伤。例如,高热患者大量出汗时,若不能及时清洁皮肤,汗液会刺激皮肤,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出汗相对较多,若不及时护理,更易因汗液刺激引发压疮;老年患者皮肤汗腺功能减退,但在活动后等情况下也可能出汗,同样需要注意保持皮肤干燥。
2.尿液、粪便刺激:尿失禁患者尿液长期刺激皮肤,粪便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会损伤皮肤角质层,使皮肤酸碱度改变,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破溃和感染,进而引发压疮。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尿便失禁情况,需要更频繁地进行清洁护理;老年患者若存在尿便失禁问题,也需加强皮肤的保护和清洁。
三、营养状况
(一)营养不良
1.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细胞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要承受的压力会增加,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压疮。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皮肤修复能力减弱,更易发生压疮。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需求较大,若营养不良会影响皮肤及组织的正常发育和修复;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原因,也较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这些维生素会影响皮肤的完整性和修复能力,增加压疮发生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维生素的需求和摄入情况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老年患者由于饮食结构等因素,可能存在维生素缺乏情况,需注意合理膳食以补充维生素。
3.微量元素缺乏:如锌、铁等微量元素缺乏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和组织的修复。锌参与细胞DNA和RNA的合成等多种生理过程,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成分,缺乏这些微量元素会导致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易引发压疮。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对微量元素需求较高,若摄入不足会影响皮肤健康;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微量元素吸收和代谢可能出现变化,也需关注微量元素的摄入情况。
四、年龄因素
(一)儿童
1.皮肤特点:儿童皮肤较薄,表皮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真皮层胶原纤维少,弹性差,皮下脂肪薄,对压力、摩擦力等外力的耐受能力较弱,更容易因力学因素导致皮肤损伤引发压疮。例如,婴幼儿皮肤娇嫩,在被纸尿裤包裹部位或长时间受压部位,若护理不当易出现压疮。
2.活动特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活动能力相对较弱,长期保持同一体位的情况较多,且自我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反映身体受压部位的不适,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比如,长时间卧床或被束缚的儿童,若护理不周到,容易发生压疮。
(二)老年人
1.皮肤变化: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弹性减退,皮下脂肪变薄,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分泌功能减退,皮肤的保护功能下降,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发生压疮。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修复能力也逐渐减弱,一旦发生压疮,愈合相对困难。
2.活动和感知能力: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如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等,同时感觉功能减退,对压力、疼痛等刺激的感知不敏感,不能及时调整体位以减轻局部受压,从而增加了压疮的发生几率。
五、体温升高
(一)影响机制
1.体温升高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组织耗氧量增加,局部组织对压力等因素的耐受性降低。同时,体温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加重,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发热患者由于体温升高,皮肤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此时若局部受压,更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压疮。不同体温升高程度的患者,其发生压疮的风险也有所不同,体温越高,风险相对越高。
2.对于儿童患者,体温升高时其皮肤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因体温升高导致局部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变,增加压疮发生风险;老年患者本身皮肤和身体机能已处于相对衰退状态,体温升高时对组织的影响更为明显,需特别注意预防压疮。
六、医疗器械使用
(一)原因分析
1.各种医疗器械如石膏、绷带、夹板等使用不当,会导致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影响血液循环。例如,石膏固定过紧或不合适时,会对局部皮肤及组织造成持续压力,若不能及时调整,容易引发压疮。不同类型的医疗器械对皮肤的影响程度不同,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2.儿童在使用医疗器械时,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医疗器械的贴合度和松紧度需要特别关注,否则更容易因医疗器械导致局部受压引发压疮;老年患者使用医疗器械时,也需根据其皮肤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避免因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增加压疮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