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阳性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阳性指尿常规检见尿液有红细胞、试纸检测呈阳性,正常应为阴性。其常见原因分生理性(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需通过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尿红细胞形态等检查进一步诊断,再根据生理性(休息、避生理期)和病理性(泌尿系统疾病按类型治疗、全身性疾病针对病症治)分别处理,发现尿潜血阳性应及时就医评估治疗。
一、尿潜血阳性的定义
尿潜血阳性是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尿液里有红细胞,但由于红细胞数量较少,经试纸检测等方法显示为阳性结果。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尿潜血试验应为阴性。
二、常见导致尿潜血阳性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肾脏微小血管破裂,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长跑、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尿潜血阳性。这种情况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尿液中的红细胞会恢复正常。对于青少年等经常参与剧烈运动的人群,需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运动后要适当休息并观察尿液情况。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导致尿潜血阳性。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干扰,只要避开生理期再进行尿常规检查,尿潜血通常会转为阴性。女性在生理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综合判断结果。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表现有所差异,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情迁延,可能逐渐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肾小球肾炎的情况,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因为儿童时期的肾脏疾病若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未来的肾功能。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出血,进而出现尿潜血阳性。患者常伴有肾区或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结石患者,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原因可能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结石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不规则,容易发生坏死、破溃出血,从而引起尿潜血阳性。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对于有泌尿系统肿瘤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关注尿液情况,定期进行泌尿系统相关检查。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能伴有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针对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尿液潜血情况。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可能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多系统症状。对于这类患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控制自身免疫反应,保护脏器功能。
三、尿潜血阳性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进一步检查项目
1.泌尿系统超声检查:通过超声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如肾脏的大小、形态、有无结石、肿瘤等情况。对于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有重要意义,尤其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因为超声检查相对无创,对身体影响小。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对于有尿潜血阳性且怀疑有肾脏疾病的患者,肾功能检查是重要的评估项目,不同年龄阶段的肾功能正常参考值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年龄等因素进行判断。
3.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通过分析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多提示肾脏本身的病变;如果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原因引起。
(二)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尿常规初步发现尿潜血阳性,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以及进一步的检查结果,如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尿红细胞形态等检查,综合判断尿潜血阳性的原因。例如,对于年轻女性尿潜血阳性,首先要排除生理期的影响,若排除后需进一步检查泌尿系统超声等排除结石、肿瘤等疾病;对于中老年尿潜血阳性患者,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需进行更全面的检查。
四、尿潜血阳性的处理原则
(一)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1.剧烈运动引起:一般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尿常规,若尿潜血转为阴性则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运动时做好防护措施。对于青少年,家长要引导其合理安排运动计划,避免因运动导致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2.女性生理期引起:告知患者避开生理期后再次进行尿常规检查,若结果正常则不需要治疗。女性在生理期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二)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治疗,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儿童肾小球肾炎患者,要更加谨慎用药,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注重休息和营养支持。
泌尿系统结石:对于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对于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等。不同年龄的结石患者在治疗方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因素,例如儿童泌尿系统结石手术治疗需权衡手术风险和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泌尿系统肿瘤:多采用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仅提及治疗方式,不涉及具体药物剂量等)。对于中老年泌尿系统肿瘤患者,要关注其全身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针对具体的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需要使用提升血小板的药物等(仅提及药物类别,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对于儿童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要加强护理,预防出血等并发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类别,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同时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育龄期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要做好生育咨询等相关工作。
总之,尿潜血阳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发现尿潜血阳性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