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是什么意思
病理性骨折是骨骼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受轻微外力或无明显外力发生的骨折,病因包括肿瘤、骨质疏松、感染等,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和处理骨折,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绝经后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相应诊治与护理。
一、病理性骨折的定义
病理性骨折是指骨骼在原本就存在病变的基础上,受到轻微外力甚至没有明显外力作用时就发生的骨折。这里的病变可以是骨的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质疏松等导致骨强度下降的各种情况。例如,骨肿瘤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力学性能,使得骨变得脆弱,即使是日常活动中的轻微应力也可能引发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也容易出现病理性骨折。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影响
(一)肿瘤相关因素
1.原发性骨肿瘤:像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和儿童,肿瘤细胞在骨内大量增殖,破坏骨的正常结构,导致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软骨肉瘤也会逐渐侵蚀骨组织,使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引发病理性骨折。不同年龄阶段患不同原发性骨肿瘤的概率不同,青少年和儿童更易患骨肉瘤等原发性骨肿瘤,而中老年人可能会有其他类型的原发性骨肿瘤。
2.骨转移瘤:许多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到骨,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转移至骨后,会破坏骨组织,影响骨的力学性能。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尤其是没有规范治疗或肿瘤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瘤进而导致病理性骨折的风险较高。女性患乳腺癌骨转移的风险相对有一定特点,在乳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男性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概率相对较高等。
(二)骨质疏松因素
骨质疏松主要是由于骨量丢失与降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骨强度下降。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出现异常,骨量流失加快,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另外,一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也会因为药物影响骨代谢而增加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的风险。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生,进而增加病理性骨折的可能性。
(三)感染因素
骨髓炎等感染性疾病会破坏骨组织,使骨的结构和强度受损。例如慢性骨髓炎,炎症长期刺激骨组织,导致骨破坏、坏死等,骨的完整性和力学性能遭到破坏,容易引发病理性骨折。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骨髓炎等感染性疾病,从而增加病理性骨折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骨折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等骨折的一般表现。例如骨折部位疼痛明显,可能伴有局部的肿胀,骨折处可能出现畸形,如肢体的短缩、成角等,还可能出现反常活动,即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了活动。不同病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局部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肿瘤性病变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局部可能会有肿块等表现,感染性病变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可能更明显。
2.全身表现:如果是肿瘤相关的病理性骨折,可能会伴有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等,这与肿瘤的消耗有关。对于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可能会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下,全身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发生病理性骨折后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不典型,而年轻人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明显一些;女性在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可能同时伴有更年期的一些全身不适表现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还能发现骨的病变情况,如骨肿瘤的溶骨性破坏、骨质疏松的骨密度降低等。不同部位的X线检查对于病理性骨折的诊断都有帮助,例如四肢骨的X线能清晰显示骨折及骨的病变。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以及骨的细微病变显示得更清楚,比如脊柱等部位的病理性骨折,CT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程度、骨病变的范围等。
MRI检查:对软组织和骨髓的病变显示较好,能够更早发现骨的病变以及评估骨髓的情况,对于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分期等有重要意义。
2.实验室检查:对于肿瘤相关的病理性骨折,可能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辅助判断是否有肿瘤及其来源。对于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是否升高,还可能进行病原体相关检查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实验室检查的具体指标参考值可能有差异,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
肿瘤相关:如果是原发性骨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骨折修复等;对于骨转移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可能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治疗,如化疗、放疗等,同时进行骨折的处理,如内固定等。
骨质疏松相关:主要是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对于绝经后女性还可能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来改善骨代谢。
感染相关: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等,控制感染后再处理骨折情况。
2.骨折的处理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病理性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但是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原发病的进展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的病理性骨折或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等,以恢复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不同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时可能会选择相对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来固定骨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病理性骨折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钙剂等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维持骨健康。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的病理性骨折,要规范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定期监测骨密度等指标。
(二)儿童
儿童发生病理性骨折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需要重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骨折时要考虑到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肿瘤相关的病理性骨折,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板等的影响。在康复过程中要加强护理,确保儿童能够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三)女性绝经后人群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病理性骨折的风险较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因为轻微的跌倒可能就会导致病理性骨折。要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同时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在治疗方面,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并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