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什么病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有特定临床表现、通过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但重症预后差,可通过接种疫苗、合理用药、控制饮酒等预防。其病因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临床表现有黄疸、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病原学及其他检查;诊断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治疗有一般、药物及对症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预防需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一、定义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肝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黄疸症状,同时伴有肝脏功能的异常。
二、病因
1.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常见的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例如甲型肝炎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多见,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等。不同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点上有差异。
2.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进而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例如儿童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
3.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习惯等因素更易发生酒精性肝损伤相关的急性黄疸型肝炎,长期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解毒功能。
4.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攻击肝脏细胞,引发炎症,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三、临床表现
1.黄疸表现:皮肤、巩膜黄染,随着病情发展,尿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等组织中引起。
2.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这是因为肝脏炎症影响了消化功能,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例如患者可能因食欲减退而进食量减少,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身体恢复。
3.全身症状:乏力、倦怠、发热等。乏力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发热可能是机体对肝脏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发热相对较明显,而老年人发热可能不典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血清胆红素升高,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等升高,反映胆红素代谢障碍情况。例如总胆红素可超过正常范围,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等也有一定变化规律,对判断黄疸类型有帮助。
转氨酶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黄疸型肝炎,转氨酶升高的程度可能不同,例如病毒性肝炎时转氨酶升高幅度往往较大。
白蛋白、球蛋白等蛋白指标可能有变化,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等情况。
2.病原学检查
对于病毒性肝炎,可检测相应肝炎病毒的标志物,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c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EV)等,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3.其他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质地改变等异常,辅助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肝脏超声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例如儿童肝脏相对质地较柔软,超声表现有其特点。
五、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饮酒史、接触肝炎患者史等。例如询问是否有长期饮酒史、近期是否使用过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是否接触过甲型肝炎患者等,这些信息对于明确病因有重要作用。
2.临床表现观察:根据患者出现的黄疸、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结合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例如通过病原学检查明确是何种病毒引起的肝炎,通过肝功能检查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胆红素代谢情况等。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肝脏修复。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老年人休息时要注意环境舒适和安全。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肝脏修复,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饮食,例如对于有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饮食要注意易于消化。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如病毒性肝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依据病情和检查结果由医生决定,严格遵循循证医学选择合适药物,避免不恰当用药加重肝脏负担。
3.对症治疗:针对黄疸症状可使用一些促进胆红素代谢的药物等缓解症状;对于消化道症状等进行相应对症处理,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七、预后
1.一般情况:大多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例如甲型肝炎患者多数预后较好,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可完全康复。但如果是重症急性黄疸型肝炎,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2.不同人群差异:儿童患者相对老年人等人群预后可能较好,因为儿童肝脏再生能力较强等。但具体预后还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急性黄疸型肝炎,如果能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预后也较好;而老年人如果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预后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八、预防措施
1.病毒性肝炎预防
接种疫苗: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相应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疫苗,成年人中未接种过疫苗且有感染风险的人群也应考虑接种。
注意卫生:对于甲型肝炎,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防止粪-口传播。对于乙型肝炎等,要避免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例如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等。
2.避免药物性肝损伤: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药物,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肝功能。不同年龄人群用药需特别谨慎,儿童用药要严格按照儿童剂量和适应情况选择药物,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并监测。
3.控制饮酒:适量饮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减少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男性和女性都应注意饮酒量,避免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