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超半年,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药物毒物、遗传等,病理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临床表现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黄疸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定义
慢性活动性肝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肝脏持续受到炎症损伤,病程超过半年以上。
二、病因
1.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活动。例如,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部分会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HCV):HCV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存在,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异常,导致肝脏长期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据统计,全球HCV感染者约1.8亿,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相当比例会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2.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相对多见,尤其是育龄期女性。自身免疫反应持续存在,不断损伤肝细胞,使得肝脏炎症持续活动,形成慢性活动性肝炎。
3.药物或毒物: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或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如四氯化碳等),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慢性活动性肝炎。不同个体对药物或毒物的敏感性不同,长期暴露于相关因素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4.遗传因素: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炎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或肝细胞的代谢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发生肝脏慢性炎症活动。例如,某些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风险。
三、病理表现
1.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出现气球样变、嗜酸性变等变性情况,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碎片状坏死甚至桥接坏死等。这些病理改变反映了肝脏持续受到炎症损伤,肝细胞不断受到破坏。
2.炎症细胞浸润:在肝脏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的聚集进一步加重了肝脏的炎症反应,促进肝脏慢性炎症的持续活动。
3.纤维组织增生:随着病情的进展,肝脏内纤维组织逐渐增生,初期可能是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纤维组织增多,若病情持续发展,可逐渐形成纤维间隔,进而可能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发生。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在病理纤维组织增生的程度和分布上可能有所差异。
四、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全身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倦怠等症状,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紊乱以及能量产生不足等原因导致。无论是哪种病因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消化道症状: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肝脏是消化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炎症会影响胆汁分泌和消化酶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常存在这些消化道不适表现。
2.肝脏相关表现
肝脏肿大:肝脏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质地一般偏软或中等硬度,伴有压痛。炎症刺激导致肝细胞肿胀、炎症细胞浸润等使得肝脏体积增大,触诊时可感觉到肝脏肿大及压痛。
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这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有时较易出现黄疸表现。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通常ALT、AST升高,胆红素可不同程度升高,白蛋白可能降低。例如,ALT和AST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其升高的程度常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相关。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对于考虑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需进行乙肝五项、HBVDNA、丙肝抗体、HCVRNA等检测。乙肝五项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HBV感染,HBVDNA定量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丙肝抗体阳性结合HCVRNA检测可明确HCV感染及复制情况。
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不同自身免疫性肝炎亚型具有不同的自身抗体谱,这些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和分型。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B超可能显示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包膜不光滑等改变,但B超检查对于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主要起辅助作用。
CT或MRI检查:对于肝脏病变的细节观察可能更清晰,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存在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但一般不作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首选诊断方法。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是HBV或HCV感染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例如,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对于丙型肝炎患者,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从而减轻肝脏炎症。
免疫调节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等,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减轻对肝细胞的攻击,控制肝脏炎症。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对症支持治疗
保肝治疗:可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功能。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修复等,辅助缓解肝脏炎症和损伤。
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促进肝脏修复。例如,给予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慢性活动性肝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更加谨慎处理。在诊断方面,要注意与儿童常见的肝脏疾病相鉴别,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胆红素代谢等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治疗上,抗病毒药物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
2.妊娠女性:妊娠合并慢性活动性肝炎需要特别关注。在孕期,肝脏负担加重,病情可能会有变化。治疗时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部分抗病毒药物在孕期使用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包括肝功能、胎儿发育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母婴安全。
3.老年患者:老年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选择上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加重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负担,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更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和病情监测,关注其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