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阳性怎么回事
尿潜血阳性常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因素及剧烈运动等情况。进一步检查包括尿液相关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定量)、影像学检查(超声、CT)、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eGFR)及肾活检。应对建议为一般人群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并据因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者)需根据各自特点进行相应处理,如儿童要及时就医详细检查,老年人要警惕肿瘤且注重安全耐受,女性要考虑妇科因素,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基础疾病并监测指标。
一、尿潜血阳性的常见原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在这些疾病中,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受损,红细胞可通过受损的屏障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阳性。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常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情迁延,可逐渐进展为肾功能不全。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损伤尿路黏膜,引起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患者往往伴有肾区或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较为剧烈,可呈绞痛样,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发作时尿潜血可能会加重。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引起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本身容易发生坏死、破溃,从而导致出血,引起尿潜血阳性。例如,膀胱癌患者早期多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但也有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尿潜血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肾癌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可能出现腰部肿块、腰痛等表现。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可出现尿潜血阳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及其他组织,也可导致出血倾向,出现尿潜血阳性等表现。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的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和脏器,当累及泌尿系统时,可出现尿潜血阳性等肾脏损害表现。患者多有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病情活动时症状可加重。
3.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尿潜血阳性,如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或凝血功能,导致尿中出现红细胞,从而表现为尿潜血阳性。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尿液情况,一旦出现尿潜血阳性,应及时评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4.剧烈运动
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运动性血尿,导致尿潜血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肾脏受到震动、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影响,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休息后可逐渐缓解,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补充水分,运动后要注意观察尿液情况,若尿潜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二、尿潜血阳性的进一步检查
1.尿液相关检查
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尿中畸形红细胞占比超过一定比例(如>80%),多考虑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疾病等;如果是正常形态红细胞为主,则多考虑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疾病。
尿蛋白定量:对于伴有蛋白尿的尿潜血阳性患者,测定尿蛋白定量有助于评估肾脏受损的程度。例如,大量蛋白尿提示肾脏病变可能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例如,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肾结石的位置、大小等,对于输尿管结石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于肾脏肿瘤,超声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等。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泌尿系统病变,如肾脏肿瘤的分期、输尿管结石的详细情况等,CT检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例如,CT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肾脏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对于输尿管结石,CT能够发现较小的结石,并明确结石的位置和周围组织的情况。
3.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这是评估肾功能的常用指标。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对于尿潜血阳性伴有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有助于了解肾脏功能的整体情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尿素氮可逐渐升高,提示肾功能逐渐减退。
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eGFR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eGFR降低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肾活检
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肾小球源性血尿患者,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肾活检可以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明确肾小球疾病的具体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肾活检一般在B超引导下进行,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但对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三、尿潜血阳性的应对建议
1.一般人群
如果发现尿潜血阳性,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潜血阳性,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如果是肾小球疾病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可能涉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阳性时,家长要高度重视。儿童尿潜血阳性可能与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有关。要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尿液检查、超声检查等。在检查过程中要配合医生,如实提供儿童的病史、症状等信息。对于儿童的治疗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安排休息、避免感染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尿液等相关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尿潜血阳性的原因可能较为复杂,除了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外,还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可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要全面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心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老年人的泌尿系统肿瘤,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谨慎选择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注意观察其症状变化,给予心理支持等。
女性:女性尿潜血阳性需要考虑是否与妇科疾病有关,如盆腔炎等,炎症累及泌尿系统时可能导致尿潜血阳性。女性在检查时要告知医生月经情况等,因为月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妇科炎症的复发。如果是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尿潜血阳性,治疗方案的选择要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某些药物的使用要注意对月经等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尿潜血阳性,要更加重视。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尿潜血阳性可能是基础疾病累及泌尿系统的表现。在治疗尿潜血阳性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以延缓病情进展。要定期监测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泌尿系统的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