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肛瘘形成需要注意多方面,包括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积极治疗相关疾病、避免肛门外伤与医源性损伤等。
1.保持肛门局部清洁
肛门部位易残留粪便,滋生细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每日应使用温水清洗肛门,尤其是便后,避免粪便残留刺激肛周皮肤。可选择柔软的卫生纸擦拭,有条件者便后用清水冲洗或使用湿厕纸清洁。此外,避免穿着过紧、不透气的内裤,应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保持肛门周围干爽,减少细菌滋生环境。
2.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较为重要,避免久蹲、用力排便,防止肛门直肠部压力增加,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控制排便时间,尽量不超过5分钟,减少肛门直肠充血。另外,避免憋便,有便意时及时排便,防止粪便在肠道内水分被过度吸收,干结的粪便排出时易损伤肛管皮肤,引发感染。
3.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
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发生。同时,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摄入,避免其刺激肛门直肠黏膜。适度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对可能引发肛瘘的疾病要及时治疗。如患有肛周脓肿时,应尽早切开引流,避免脓肿扩散、蔓延形成肛瘘;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累及肛门时,需积极控制原发病,减少对肛周组织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易合并感染,应严格控制血糖,降低肛门部位感染风险。
5.避免肛门外伤与医源性损伤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肛门,避免外力撞击、异物损伤肛门。同时,接受肛门部位相关医疗操作时,如肛门检查、手术等,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操作规范,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肛门组织损伤、感染,进而引发肛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