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是慢性皮肤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皮肤损害(边界清楚盘状红斑、粘着性鳞屑等,好发头面部,女性易患,日晒可加重)和黏膜损害;发病机制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紫外线)等有关;诊断靠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等;需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鉴别;治疗原则包括避免日晒、局部用激素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特点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形状呈盘状,表面有粘着性鳞屑,剥离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病情缓解时红斑消退可遗留色素减退或萎缩性瘢痕。好发于头面部,如头皮、面部、耳部等部位。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皮肤损害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病,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暴露于日光下可能会加重皮肤损害,因为紫外线可诱发病情活动。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再次接触诱发因素时更易复发。
黏膜损害:部分患者可出现口腔黏膜红斑、糜烂等。
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等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自身免疫机制参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攻击皮肤等组织导致损伤。环境因素中紫外线照射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可使皮肤细胞凋亡,暴露自身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等。皮肤活检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毛囊角栓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特异性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等疾病鉴别。脂溢性皮炎一般皮肤损害有油腻性鳞屑,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病理表现不同;银屑病的红斑鳞屑性损害有其自身特点,如薄膜现象、点状出血等,与盘状红斑狼疮的皮肤损害有区别。
治疗原则:避免日光暴晒,可使用防晒剂等。局部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病情较重或泛发的患者,可能需要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选择。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相对温和且对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妊娠期女性患者需权衡治疗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措施,因为一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