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是什么病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先天性肠道疾病,发病与遗传及胚胎发育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有关,新生儿期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婴儿及幼儿期有顽固性便秘、腹胀进行性加重等表现,可通过钡剂灌肠、直肠活检、肛门直肠测压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家族有病史者后代需注意产前检查。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在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导致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是主要的发病机制。通常在胚胎第6-12周时出现发育异常。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多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正常新生儿大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排出胎便,而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往往超过48小时仍未排出胎便,可伴有腹胀,逐渐加重。
婴儿期及幼儿期: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需要依靠灌肠、使用开塞露等才能排便,同时腹胀进行性加重,腹部可见肠型,患儿食欲不佳,生长发育迟缓,由于长期便秘,腹部胀满可能影响呼吸等。
三、诊断方法
钡剂灌肠检查: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可见狭窄段、扩张段和移行段,狭窄段位于远端,近端结肠扩张。
直肠活检:通过取直肠黏膜下及肌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神经节细胞情况,若发现无神经节细胞可明确诊断。
肛门直肠测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肛门直肠测压显示内括约肌压力增高,且在灌肠后压力无明显下降。
四、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等。对于新生儿一般先采取结肠造瘘术,以解除肠梗阻,改善全身情况,待患儿长到一定年龄后再行根治术。根治术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明显扩张、肥厚、功能不良的近端结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术后需密切观察切口情况,预防感染,同时要保证营养供给,因为其生长发育迅速,营养不足会影响恢复。
婴儿及幼儿: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避免因长期疾病导致心理问题。
女性患儿:要考虑到未来生育等情况,在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需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疾病对生殖系统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有家族病史的人群: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其后代患先天性巨结肠的风险相对较高,孕期需做好相关产前检查,如胎儿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