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是怎么引起的
病毒性胃肠炎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等引起,通过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及生活卫生习惯差、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场所活动的人易感染,病毒进入人体后在肠道上皮细胞复制,如轮状病毒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致其受损脱落影响肠道功能,诺如病毒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功能紊乱致腹泻等症状
一、病毒类型及传播途径
(一)常见病毒类型
病毒性胃肠炎主要由多种病毒引起,其中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最常见病原体,另外诺如病毒也是导致成人和儿童病毒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还有腺病毒等也可引起相关病症。
(二)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传播。例如,若水源被含有病毒的粪便污染,人饮用后就可能感染;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未煮熟的贝类等食物,也会引发感染。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接触口部,病毒可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比如在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儿童之间相互接触,容易造成病毒传播。
二、易感染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婴幼儿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更容易感染轮状病毒等引起病毒性胃肠炎。这是因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机制还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抵御病毒的侵袭。
(二)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而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使得他们感染病毒性胃肠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也较慢。
(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病毒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感染病毒性胃肠炎,且感染后病情往往较为复杂。
(四)生活方式因素
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如不注意手部卫生、饮食卫生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胃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另外,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活动,也会增加感染病毒的几率。
三、病毒感染后的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在肠道内的上皮细胞内复制。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这些细胞受损、脱落,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则会引起肠道上皮细胞的功能紊乱,导致肠道液体分泌增加,吸收减少,从而引发腹泻等临床表现。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启动免疫反应来对抗病毒,但在这个过程中,肠道功能的紊乱已经导致了胃肠炎相关症状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