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含冠心病、心肌桥)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不同人群预防应对不同,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健康生活,有基础病者控基础病,吸烟者戒烟,肥胖者控体重。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高血脂会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心肌梗死则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长,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会压迫该段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其发生与个体的先天性血管发育情况有关,多数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又称脑梗塞、脑缺血性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基础病因,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常见症状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头晕、头痛等。例如,大脑中动脉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椎-基底动脉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脑血管痉挛、微栓塞等。TIA是脑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发作时可表现为一过性的单肢无力或轻偏瘫、感觉异常、言语不利、视力障碍等,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
对于不同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应对需注意: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代谢功能减退等,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应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吸烟者应戒烟,因为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心血管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