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是什么
2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出现,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分文氏型(莫氏Ⅰ型)和莫氏Ⅱ型,前者P-R间期渐长、RR间期渐短,后者P-R间期固定且部分P波后脱漏QRS波群,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时QRS波群常正常,在希氏束远端或束支时QRS波群可增宽畸形,儿童发生时各有特点及不同影响需关注
一、P波规律出现
1.P波形态:P波形态一般与窦性P波相同,代表心房有规律地除极。
2.P波频率:通常在正常窦性心律范围,即60-100次/分钟左右,但也可能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变化,例如合并其他心律失常时可能会有差异。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正常窦性P波频率有差异,如新生儿为120-160次/分钟,1岁以内为110-150次/分钟等,在2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频率仍遵循各自年龄段的大致范围,但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二、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1.文氏型(莫氏Ⅰ型)特点
P-R间期逐渐延长:每次心搏的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QRS波群。例如,开始时P-R间期为0.18秒,然后依次变为0.20秒、0.22秒,直到出现一个P波后没有QRS波群。这种P-R间期逐渐延长的现象是由于房室结传导功能逐渐减低所致,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出现,儿童若发生文氏型2度房室传导阻滞,其P-R间期的变化规律与成人基本一致,但需考虑儿童心脏发育尚不完善等因素对传导的影响。
RR间期逐渐缩短:随着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出现长RR间期。长RR间期小于两个短RR间期之和。
2.莫氏Ⅱ型特点
P-R间期固定: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例如,P-R间期固定为0.24秒。
部分P波后脱漏QRS波群:表现为规则的P波中,间歇性地出现QRS波群脱漏,脱漏呈一定的比例,如2:1、3:1等。在儿童中发生莫氏Ⅱ型2度房室传导阻滞时,由于儿童心肌等组织的特殊性,可能会影响传导的稳定性,相对成人更易发展为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密切监测。
三、QRS波群形态
1.阻滞部位在房室结时
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因为心室除极仍通过正常的希-浦系统传导。例如,在儿童中,如果2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结功能暂时受影响导致,且阻滞部位在房室结,那么QRS波群形态一般与正常窦性心律时相似,宽度小于0.12秒。
2.阻滞部位在希氏束远端或束支时
QRS波群可增宽、畸形,提示心室除极通过异常途径传导。如阻滞部位在束支,儿童若发生此类情况,由于儿童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需要更密切关注心脏功能状态,因为异常的心室除极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变化,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