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属于什么病
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及相关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不良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临床表现为剧烈持久胸痛及多种伴随症状和并发症;诊断可通过心电图检查及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治疗需立即恢复心肌再灌注,进行支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及实施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一、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基础病因,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可完全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血流中断,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年龄方面,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风险增加,中老年人群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性别上,男性在绝经前发病风险高于女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内皮更容易受损、脂质更易沉积等原因,心肌梗死发病风险显著升高;长期吸烟、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增加心肌梗死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特点
患者通常会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休息和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同时可能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及相关指标
1.心电图检查:发病初期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通过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
2.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等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肌钙蛋白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和敏感性,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等有重要价值;CK-MB在心肌梗死发病后也会迅速升高,其升高程度可反映心肌坏死的范围。
四、治疗相关要点
一旦怀疑心肌梗死,需立即采取措施,如尽快恢复心肌再灌注,可通过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方法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处理心律失常、抗休克、纠正心力衰竭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自身特点,例如老年患者可能身体机能较差,在治疗操作和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和获益比。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复发也至关重要,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