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具持续或间歇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性状异常等特征,发病机制涉多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等,依罗马Ⅳ标准诊断,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药物治疗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调节异常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例如,部分患者存在胃肠蠕动速度的改变,有的表现为结肠传输加快,导致腹泻;有的则是结肠传输减慢,引起便秘。同时,内脏高敏感性使得患者对肠道内的正常刺激产生过强的反应,比如较小的肠腔扩张就会引发明显的腹痛等不适。
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但一般不会进行性加重,部分患者症状会在进食后加重。
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患者多在晨起或餐后出现腹泻,大便多为稀糊状,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者可达十余次,大便不含脓血;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呈羊粪状或细杆状,排便次数少;腹泻便秘交替型则是腹泻和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大便性状异常:腹泻型患者大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便秘型患者大便干结、表面可附着黏液。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伴有以下2项或多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伴有大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需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糖不耐受者避免摄入乳制品,对麸质敏感者避免食用含麸质的食物等。同时,应注意心理调节,对于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等。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类型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合理选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需格外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如生冷、辛辣食物等。心理上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陪伴,避免因疾病给儿童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的胃肠功能本身较弱,生活习惯的调整更为重要,如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等。
女性: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症状会有所变化,需注意经期的护理和情绪调节,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