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哪些
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部分可自发缓解,复发率高,与淋巴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致滤过膜电荷屏障损伤有关)、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青少年,分IgA及非IgA型,预后与病理改变程度相关,与免疫复合物沉积致系膜病变有关)、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壮年,起病隐匿,病情进展,有低补体血症特征,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致肾小球受损有关)、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起病缓慢,部分可自行缓解,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致滤过膜损伤有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见于任何年龄,预后差异大,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等因素致局部硬化有关),不同病理类型表现、预后、治疗反应不同,临床需个体化方案,各年龄段患者需关注相应情况,生活中均要注意休息、防劳累感染等。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见。IgA肾病患者约40%~50%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部分有感染史。该病理类型的预后与病理改变程度相关,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逐渐进展为肾小球硬化,肾功能减退。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起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多有关,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蛋白尿等表现。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又称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居多。起病较为隐匿,病情常持续进展,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及贫血出现较早,约50%~70%患者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这是其一个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发病机制主要是免疫复合物持续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结构和功能受损,出现肾病综合征相关表现。
膜性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见。起病缓慢,常在发病数月后才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约80%膜性肾病患者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数患者需进行治疗。其发病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有关,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等炎症介质,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导致蛋白尿产生。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约50%患者有镜下血尿,少数可见肉眼血尿。该病理类型的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差,逐渐进展为肾衰竭。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细胞因子等因素有关,导致肾小球局部节段性硬化,影响滤过功能。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在临床表现、预后及治疗反应上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根据具体病理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常见且部分有自限性,但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中老年患者膜性肾病等相对多见,要关注其肾功能进展情况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哪种病理类型,都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