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怎么引起的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瓣膜结构发育异常;后天性因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退行性变(瓣环扩大、瓣叶病变)、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外伤,分别由不同原因导致二尖瓣关闭功能异常。
一、先天性因素
1.瓣膜结构发育异常: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若心脏瓣膜的组织结构形成出现偏差,可能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例如某些遗传因素或胚胎发育期间受到不良因素干扰,使得二尖瓣的瓣叶、瓣环、腱索或乳头肌等结构发育不完善,影响二尖瓣正常的关闭功能。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患儿中较为常见,胎儿时期的基因变异或母体在孕期接触致畸物质等都可能增加胎儿出现二尖瓣结构发育异常的风险。
二、后天性因素
1.风湿性心脏病:风湿热是引发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会累及心脏瓣膜。风湿性炎症会导致二尖瓣瓣叶发生粘连、增厚、变硬等病变,使得二尖瓣在收缩期不能正常完全闭合,从而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风湿热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但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可能持续进展,成年后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情况。
2.退行性变
瓣环扩大: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环可能出现退行性的扩大。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瓣环扩大后会导致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长期高血压等因素,逐渐引起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导致瓣环扩大,影响二尖瓣的关闭。
瓣叶病变:年龄相关的瓣叶退行性改变,如瓣叶脱垂等情况。随着年龄增加,瓣叶的弹性下降、纤维组织增生等,可出现瓣叶脱垂,在心脏收缩时瓣叶不能正常对合,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概率逐渐升高。
3.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尤其是累及二尖瓣时,会破坏瓣膜结构。病原体附着在二尖瓣上,引起瓣膜赘生物形成、瓣叶穿孔等,影响二尖瓣的关闭功能。例如,一些患者有口腔感染病灶,细菌进入血液后可到达心脏,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而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这种情况在有基础心脏疾病、免疫力低下或有侵入性操作史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4.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发生弥漫性病变,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扩大。二尖瓣环随着心室扩大而扩大,导致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心脏逐渐扩大,影响二尖瓣的正常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可能影响二尖瓣的正常运动和关闭。肥厚的心肌可能导致二尖瓣在收缩期与室间隔接触异常,从而引起关闭不全。肥厚型心肌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在年轻时就可能出现相关心脏症状,包括二尖瓣关闭不全。
5.外伤:胸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直接损伤二尖瓣结构,如瓣叶撕裂、腱索断裂等,从而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例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胸部外伤,可能会对心脏瓣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引起二尖瓣功能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