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肾病是什么
高尿酸血症肾病是因血尿酸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肾脏引发损害的疾病,发病机制涉及尿酸盐结晶沉积及肾小管-间质损伤,临床表现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损害等,相关人群因素中,中老年更常见,男性风险略高,生活方式如高嘌呤饮食、长期饮酒、缺乏运动等及有痛风或肾脏基础疾病史者易患。
发病机制
尿酸盐结晶沉积:血尿酸浓度超过其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时,尿酸盐结晶会在肾脏组织中沉积。肾脏的肾小管-间质是尿酸盐结晶易沉积的部位。当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小管间质,会引起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尿酸盐结晶可以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导致细胞损伤、炎症介质释放等。
肾小管-间质损伤:尿酸盐结晶沉积后,可影响肾小管的功能,如肾小管的重吸收、分泌等功能。长期的尿酸盐结晶沉积还会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等慢性损伤。研究表明,尿酸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进而影响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影响肾脏的整体功能。
临床表现
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尿酸盐沉积影响了肾小管的浓缩功能。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尿比重降低等表现。
蛋白尿: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蛋白尿,一般为少量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g以下。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蛋白尿可能会增加。
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这与尿酸盐结晶对肾脏组织的损伤,导致肾小球或肾小管-间质出血有关。
肾功能损害:随着病情的持续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损害的表现,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相关人群因素影响
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高尿酸血症肾病,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生理性衰退,同时中老年人群往往更容易出现高尿酸血症,这可能与中老年人群的代谢功能下降、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例如,中老年人群可能活动量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都可能导致血尿酸升高。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患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理特点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男性通常在社会活动中可能摄入更多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等,而且男性的尿酸代谢途径可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等。但绝经后的女性患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因为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尿酸的代谢。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嘌呤饮食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因素,进而增加患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风险。例如,经常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此外,长期饮酒,尤其是啤酒,也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增加血尿酸水平。缺乏运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运动少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尿酸排泄减少。
病史方面:有痛风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高尿酸血症肾病,因为痛风本身就是高尿酸血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逐渐损伤肾脏。此外,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炎等,发生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因为基础肾脏疾病可能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等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