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与溃疡性结肠炎怎么区分
细菌性痢疾与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程及预后上均有差异。细菌性痢疾多有不洁饮食史,起病急,血常规白细胞等升高,粪便有大量白细胞等及痢疾杆菌,结肠镜见特定肠黏膜改变,多数预后较好少数有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血常规活动期有贫血等,粪便无病原学阳性,结肠镜病变呈连续性等,病情易反复,有严重并发症可能需长期治疗。
一、临床表现特点
1.细菌性痢疾:多有不洁饮食史,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较常见。腹痛多位于左下腹,腹泻频繁,每日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初为稀便,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不同年龄阶段表现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可出现高热等;成人患者肠道症状相对突出。
2.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症状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腹痛多为轻至中度,部位多为左下腹或下腹,也可累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情迁延不愈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患者)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差异
1.血常规:
细菌性痢疾: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多明显升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性炎症反应。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病情活动时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
2.粪便检查:
细菌性痢疾: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阴性,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3.结肠镜检查:
细菌性痢疾:结肠镜下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有点状出血点及小溃疡,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弥漫性糜烂或多发性浅溃疡等。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1.X线钡剂灌肠检查:
细菌性痢疾:急性期一般不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慢性期可见肠黏膜紊乱、肠壁僵硬、肠管狭窄、缩短,可呈铅管状。
溃疡性结肠炎:X线钡剂灌肠可见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肠管缩短,结肠袋变浅、消失或呈铅管状。
2.腹部CT或MRI:
细菌性痢疾:腹部CT或MRI可见肠壁轻度增厚等表现,有助于排除其他肠道器质性病变。
溃疡性结肠炎:腹部CT或MRI可更清晰显示肠壁病变情况,对于评估肠道炎症范围等有一定帮助,尤其在排除其他肠道病变如肠道肿瘤等方面有价值。
四、病程及预后不同
1.细菌性痢疾:多数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较好,病程多呈自限性,一般数周内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或出现中毒性痢疾等严重并发症。
2.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易反复发作,呈慢性迁延过程。儿童患者若病情长期不愈,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部分患者可出现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癌变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且部分患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来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