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意思
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冲动从心房传导至心室过程中出现延迟或阻滞的现象,分为一度、二度(又分Ⅰ型和Ⅱ型)、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各有特点,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不同类型表现、机制及处理不同,需综合评估治疗
一、分类及特点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仅表现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心电图上PR间期超过0.20秒,但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一般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其发生可能与年龄增长、某些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炎等)、药物影响(如洋地黄等)有关,对于无明显症状且不影响心脏功能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主要是密切观察原发病情况,针对可能的诱因进行处理。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二度Ⅰ型(文氏型)和二度Ⅱ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下传心室,出现QRS波群脱落,之后PR间期又恢复缩短,如此周而复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则是PR间期固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落。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会引起心悸、头晕等症状,其发生原因同样与心脏本身的病变相关,如心肌缺血、心肌病变等,对于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有症状的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安置心脏起搏器等。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房和心室的活动完全分离,心房冲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电图上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症状,如头晕、黑矇、晕厥、心力衰竭等,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变,如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等,一旦确诊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且有明显症状,往往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例如,老年人群中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房室传导系统的损伤,增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风险。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没有特定心脏疾病倾向的情况下,性别本身并非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决定因素,但在一些特定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不过这种差异相对较小。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可能诱发房室传导阻滞。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心肌病变,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过度劳累使心脏处于高负荷状态,也可能干扰心脏的正常传导。
病史因素: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其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概率明显高于无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房室结等传导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患者心肌受到炎症损伤,也会波及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传导阻滞的发生。
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脏电传导异常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在表现、发病机制及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