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目的
控制血压至目标水平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等风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人需缓慢降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要兼顾母婴安全,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需综合管理血压血糖。
一、降低血压至目标水平
(一)具体指标及意义
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30mmHg和舒张压<80mmHg。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如《高血压最佳治疗方案》研究等证实,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包括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发病几率。例如,收缩压每降低10mmHg,舒张压每降低5mmHg,冠心病事件风险可降低约16%,脑卒中事件风险可降低约37%。
二、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一)作用机制及证据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控制血压可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众多长期随访研究显示,有效控制血压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如《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的研究》表明,规范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复发风险降低约30%-40%。
三、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一)对心脏的保护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控制血压可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脏功能。研究发现,经过规范降压治疗,左心室肥厚的逆转率可达一定比例,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
(二)对肾脏的保护
高血压会损害肾脏血管,导致肾功能减退。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可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减少蛋白尿的排出,保护肾功能。例如,对于高血压肾病患者,良好的血压控制能显著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速度。
(三)对脑的保护
控制血压可降低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保护脑实质,减少认知功能减退等脑部并发症的发生。
四、改善生活质量
(一)具体体现
有效控制血压后,患者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会明显减轻,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工作和社交,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例如,许多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得到良好控制后,重新恢复了以往的运动、旅游等活动能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时,应更缓慢地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一般起始降压目标可稍高于普通人群,如先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左右,若能耐受再逐步降至140mmHg以下。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
(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需兼顾母亲和胎儿的安全,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并密切监测血压、胎儿发育等情况,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保障母婴健康。
(三)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
此类患者在降压治疗时,除了要将血压控制在严格的目标范围内,还需注意血糖的控制协同性,选择不影响血糖代谢或对血糖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同时要加强对血糖、血压的综合管理,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与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叠加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