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性胰腺囊肿
假性胰腺囊肿是常见胰腺囊性病变,多继发于急性胰腺炎、胰腺外伤等,较小者可无症状,较大者可压迫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症状,可通过超声、CT、MRI等检查诊断,较小无症状者可随访观察,较大等情况需手术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在诊断治疗上有特殊情况需考虑。
一、定义
假性胰腺囊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胰腺囊性病变。它通常是在胰腺炎症或胰腺损伤后,由胰液外渗积聚,被周围纤维组织包裹形成的囊肿。多继发于急性胰腺炎、胰腺外伤等情况。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急性胰腺炎相关:在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胰管破裂,胰液外溢,积聚在网膜囊内,刺激周围组织及器官,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包裹,逐渐形成假性胰腺囊肿。一般多发生在急性胰腺炎起病后4周左右。例如,有研究表明,约有10%-2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并发假性胰腺囊肿。
胰腺外伤相关:腹部外伤导致胰腺组织受损,胰液流出,在局部形成包裹性积液,进而发展为假性胰腺囊肿。
三、临床表现
症状:较小的假性胰腺囊肿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较大的囊肿可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压迫胆总管可导致黄疸等。
体征:上腹部可触及囊性肿块,表面光滑,有一定的移动性(取决于囊肿的位置),合并感染时可有压痛、发热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简便易行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胰腺区域的囊性无回声区,能初步判断囊肿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CT检查:对假性胰腺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判断囊肿内有无分隔、出血、感染等情况。
MRI检查:对于胰腺囊肿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在鉴别诊断方面,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特征。
五、治疗原则
随访观察: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假性胰腺囊肿,可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如果囊肿无明显增大,且患者无不适症状,可继续随访。
手术治疗:当囊肿较大(直径>6cm)、出现压迫症状、合并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囊肿内引流术(如囊肿-胃吻合术、囊肿-空肠吻合术等)和囊肿外引流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选择。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发生假性胰腺囊肿相对较少,多与先天性胰腺发育异常或外伤等有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对于儿童假性胰腺囊肿,应密切观察囊肿变化,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和恢复能力与成人不同,较小的囊肿可能有自行吸收的可能,但如果囊肿有增大趋势或出现相关症状,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老年患者:老年假性胰腺囊肿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和诊断的影响,治疗时需权衡手术风险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例如,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谨慎地评估手术对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术后的护理和康复需要更加细致,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