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原因包括自身免疫性损伤、感染因素、肾上腺破坏、遗传因素;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原因包括垂体疾病、下丘脑疾病、医源性因素
一、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原因
1.自身免疫性损伤:自身免疫反应可攻击肾上腺皮质细胞,导致其功能减退。例如,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APS)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并发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自身抗体攻击肾上腺皮质相关抗原,使皮质醇、醛固酮等激素分泌减少。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差异,生活方式一般无直接触发,但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2.感染因素:某些病原体感染可累及肾上腺皮质。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杆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侵犯肾上腺,引起肾上腺皮质的炎症、破坏,进而导致功能减退。在结核病高发地区,此类感染导致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较为常见,各个年龄均可发病,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风险更高。另外,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等)、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可能损伤肾上腺皮质,但相对结核感染发生率较低。
3.肾上腺破坏:手术切除双侧大部分肾上腺组织,若切除量超过一定比例,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另外,放射治疗累及肾上腺区域,也可能因射线损伤肾上腺皮质细胞,影响其功能。这种情况多见于因肾上腺肿瘤等疾病接受相关治疗的患者,术后或放疗后需要密切监测肾上腺皮质功能。
4.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例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途径中某些酶的缺陷,导致皮质激素合成异常,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一系列表现。多见于儿童,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家庭中后代发病风险显著升高。
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原因
1.垂体疾病:垂体是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的重要内分泌器官,垂体肿瘤(如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等)可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进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卒中、垂体手术或放疗后也可能损伤垂体,影响ACTH分泌。垂体疾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肿瘤患者、接受过垂体相关治疗的人群易出现此类情况,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特定差异,但垂体肿瘤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好发特点。
2.下丘脑疾病: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调节垂体ACTH的分泌。下丘脑肿瘤、炎症、缺血等病变可影响CRH的分泌,从而导致ACTH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疾病的发病年龄因具体病因而异,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诱因,但某些下丘脑病变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3.医源性因素:长期大量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通过负反馈机制抑制垂体ACTH的分泌,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当突然停用或减量过快时,可出现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这种情况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等需要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用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激素使用规范,逐渐减量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