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什么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房室间传导完全阻断,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病因有年龄性别相关的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冠心病等,及生活方式和病史影响;临床表现有症状如疲倦等和体征如心律缓慢等;诊断靠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治疗需针对病因,改善心室率等,药物效果有限,有症状等情况需安装起搏器,儿童安装要评估。
一、定义
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间的传导完全被阻断,全部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导致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房室之间完全脱节。
二、病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
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等因素引发,如先天性房室传导系统发育缺陷等情况。
成年人中,冠心病是常见病因,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传导系统受损;另外,心脏手术损伤(如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等)、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也可引起。男性和女性在病因分布上可能因各自不同的基础疾病发生情况有所差异,但总体病因机制主要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改变相关。
2.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有冠心病病史者,若不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会增加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风险;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心脏功能,间接增加患病几率。有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对传导系统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该病。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当心室率过慢时,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可出现晕厥甚至阿-斯综合征发作。儿童患者若发生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下降等,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受限影响全身器官的供血供氧,进而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代谢。
2.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律缓慢,心房音和心室音各自独立,心房率快于心室率,有时能听到大炮音(响亮的第一心音)。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依据。心电图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完全无关,P-P间期和R-R间期各自规则,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心室率通常在20-40次/分钟左右,QRS波群形态取决于阻滞部位,如阻滞在希氏束分支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若阻滞在希氏束分支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
2.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有助于发现间歇性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评估患者在不同状态下(如活动、睡眠等)的心率变化及房室传导情况,对于一些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病例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治疗冠心病、控制心肌病病情进展等。对于由药物引起的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停用相关药物。
2.改善心室率及心肌收缩功能:可使用提高心室率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但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对于心室率过慢且有明显症状或发生过晕厥等情况的患者,需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这是治疗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儿童患者安装起搏器时需充分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及心脏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和安装时机,以保证患儿的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同时要注意术后的护理和随访,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