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罕见血栓性微血管病,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特征。发病机制与儿童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成人自身免疫病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衰竭等。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有肾衰竭者可能需肾脏替代治疗,特殊情况用血浆置换等。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等,成人要排查诱因、健康生活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HU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感染是儿童HUS的常见诱因,志贺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促使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而影响肾脏等器官的微血管循环。对于成人HUS,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遗传等因素有关,自身免疫紊乱可攻击血管内皮,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等可能通过特定机制引发血管内皮损伤,遗传因素则涉及一些与血管内皮调节、凝血等相关基因的突变,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发生HUS。
二、临床表现
溶血性贫血: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由于红细胞在微血管内被破坏,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急性肾衰竭: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损害表现,严重时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感染后短期内迅速出现上述症状,而成人患者的起病可能相对隐匿,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
三、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破碎红细胞等;肾功能检查示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凝血功能检查可能有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是否存在志贺毒素等相关病原体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等检查可了解肾脏大小、血流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但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四、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对于有肾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等。如果是由感染引起,可能需要针对病原体进行相应处理,但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除非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使用血浆置换等治疗方法,通过置换血浆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异常免疫物质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HUS多与感染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感染。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密切监测血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早期发现异常并干预非常重要。同时,儿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并且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药物治疗后的反应等。
成人:成人HUS患者要注意积极排查可能的诱因,如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如有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接触可能的有害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