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是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狭窄致肾脏血流灌注减少的疾病,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病理生理机制是刺激RAAS致血压升高及肾功能损伤,临床表现有高血压、腹部血管杂音、肾功能损害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超声、CTA、MRA、DSA)和血液检查,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需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治疗改善预后。
一、定义
肾动脉狭窄是指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狭窄,从而引起肾脏血流灌注减少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老年人,通常是由于动脉壁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等导致肾动脉管腔狭窄。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主要是肾动脉中膜的发育异常,导致动脉壁增厚、狭窄。
3.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引起肾动脉狭窄。
三、病理生理机制
肾动脉狭窄后,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脏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肾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醛固酮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高血压,且这种高血压往往较为顽固。长期肾动脉狭窄还可导致肾脏缺血性损伤,影响肾功能。
四、临床表现
1.高血压:是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为突然发生的严重高血压,也可为原有高血压的突然加重。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起病,进展迅速的高血压患者。
2.腹部血管杂音:部分患者可在腹部听到血管杂音,这是由于狭窄的肾动脉血流通过时产生湍流所致。
3.肾功能损害:长期肾动脉狭窄可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出现蛋白尿、肌酐升高等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肾动脉狭窄,通过检测肾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狭窄,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准确判断狭窄的部位、程度等,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之一。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较为安全,也能较好地显示肾动脉情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肾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
2.血液检查:可检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等,有助于辅助诊断肾动脉狭窄引起的RAAS激活情况。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肾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需关注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对病情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
2.中青年女性:若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导致的肾动脉狭窄,要注意其可能合并的其他血管病变情况,在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
3.有大动脉炎病史的人群:对于这类人群,要密切监测肾动脉狭窄的情况,因为大动脉炎可能会复发或导致病情进展,需长期随访,关注肾功能等指标变化。
总之,肾动脉狭窄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可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以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