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胃炎为什么会瘦
慢性肠胃炎可通过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营养物质丢失增加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还会因食欲减退及代谢变化引起体重下降消瘦,儿童、老年等不同人群受影响表现各异,有相关病史者情况更复杂
一、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1.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损:慢性肠胃炎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往往存在炎症损伤,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会使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影响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而肠炎会导致肠黏膜绒毛萎缩、变平,使得肠道的消化吸收面积减小以及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蛋白质为例,正常情况下蛋白质在胃内经胃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胰蛋白酶、肠肽酶等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慢性肠胃炎患者由于消化酶分泌不足及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会受阻,长期如此就会造成机体缺乏足够的蛋白质来维持正常的体重,进而导致消瘦。对于儿童患者,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更为旺盛,慢性肠胃炎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会严重影响身高、体重的正常增长;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就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再加上慢性肠胃炎的影响,营养吸收障碍会使机体更加虚弱,更容易出现消瘦的情况。
2.营养物质丢失增加:某些类型的慢性肠胃炎可能伴有肠道黏膜的渗出、丢失等情况。比如炎症性肠病中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会出现溃疡、渗出,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随着肠道分泌物丢失,同时肠道的吸收功能也受到影响,使得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从而引起体重下降消瘦。女性患者如果患有慢性肠胃炎,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身体对营养的需求有所不同,若营养物质丢失情况未得到良好控制,消瘦可能会更明显;而有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其胃肠道黏膜本身就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慢性肠胃炎导致的营养物质丢失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营养不良状况,消瘦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二、食欲减退与代谢变化
1.食欲减退:慢性肠胃炎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腹部疼痛、腹胀等症状而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例如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有上腹部隐痛、饱胀感,从而影响进食量;肠炎患者可能会有腹痛、腹泻,也会导致食欲下降。长期食欲减退使得机体摄入的能量减少,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进而导致体重减轻消瘦。儿童患者食欲减退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入,可能出现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低于正常标准的情况;老年患者本身食欲就相对较低,慢性肠胃炎引起的食欲减退会使他们更容易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消瘦问题可能会对其整体健康状况产生更不利的影响,比如导致免疫力下降等。
2.代谢改变:慢性肠胃炎患者由于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会使机体的代谢率发生变化。炎症反应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即使摄入的能量没有明显减少,身体的能量消耗也会增加。同时,慢性炎症还可能影响激素的分泌和代谢调节机制,例如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具有调节机体代谢率的作用,其分泌异常会导致代谢减慢或加快,但在慢性肠胃炎的炎症状态下,往往会出现代谢相关的紊乱,使得机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能量,从而导致体重下降消瘦。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慢性肠胃炎患者,其本身的血糖代谢就存在异常,再加上慢性肠胃炎引起的代谢变化,消瘦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血糖控制、营养摄入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