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两类,心血管疾病涵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脑血管疾病包含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各有不同病因及诱因,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基础疾病者、孕妇等需注重相关防范与管理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研究表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会沉积在血管壁内,逐渐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变窄。例如,长期高血脂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高于血脂正常人群。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或节律发生异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其发生与年龄增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多种因素有关,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缓等,可能与窦房结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其病因多样,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例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心力衰竭,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约有20%-30%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病因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闭塞,常见诱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稳定,会加速脑血管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西方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此外,脑血管畸形、血液病等也可引起脑出血。例如,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据统计,高血压性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8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50%-85%,其次是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动脉瘤破裂出血会导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更高,应更加注重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要注意孕期的血压、血糖管理,因为孕期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