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什么会出现腹泻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通过营养吸收障碍、肠道菌群失调、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及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等机制引发腹泻,老年和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因自身特点需特殊关注及处理相关问题
一、营养吸收障碍相关机制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发生萎缩性改变,会影响胃酸分泌以及胃内消化酶的正常功能。胃酸对于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初步消化至关重要,例如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当胃酸分泌不足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受阻,进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其中,脂肪的消化吸收也依赖于正常的胃酸环境,胃酸能促进胰脂肪酶发挥作用来分解脂肪。若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尤其是脂肪吸收不良时,可能导致脂肪泻。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肠道对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这与胃黏膜萎缩导致的消化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二、肠道菌群失调因素
胃作为人体消化道的起始部位,正常情况下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筛选和影响作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内环境改变,比如胃酸分泌减少等,会打破这种平衡,使得肠道菌群发生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后,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可能过度增殖。例如,某些有害菌过度生长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或者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肠道正常的菌群能够帮助维持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以及免疫功能等,当菌群失调时,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就可能出现腹泻症状。多项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降低,特定菌群的比例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这种菌群失调与腹泻的发生有密切关联。
三、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异常
胃和肠道之间存在复杂的神经调节网络。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累及胃黏膜,可能会影响胃-肠之间的神经传导和调节机制。胃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与肠道的相应神经相互联系,当胃黏膜病变导致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时,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分泌等功能。例如,正常情况下神经调节能协调肠道的节律性蠕动以保证食物的正常通过和消化液的合理分泌,而胃-肠神经调节功能异常时,肠道蠕动可能加快或减慢,分泌功能也会出现紊乱,从而引发腹泻。相关神经生理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胃-肠神经传导速度改变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腹泻。
四、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腹泻。比如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幽门螺杆菌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会刺激肠道,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或者合并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至肠道会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环境,引发腹泻。有临床研究统计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比例较高,这些合并症相互作用,增加了腹泻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发生营养吸收障碍、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神经调节功能异常的风险可能更高,更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必要时可通过营养支持来改善可能因吸收障碍导致的问题;对于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格外谨慎对待,因为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要密切观察腹泻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营养等问题,同时要避免因治疗不当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